我为什么离不开手机与平板? 精神科谈智慧型手机成瘾

南市安南医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指出,网路成瘾民众可寻求专业协助,可以至精神科看诊,透过药物治疗来缓解戒断现象所带来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图/安南医院提供)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台南市立安南医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指出,手机游戏精灵宝可梦Go》(Pokemon GO)一推出,立刻在全球掀起热潮,玩家纷纷走上街头,只为了捕捉神奇宝贝,网际网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改善了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却也改变了人际互动型态,产生了新的问题,「智慧型手机成瘾」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唐心北主任说,「手机成瘾症」是指一个人过度专注在手机的讯息离线后仍心系其中,或无法控制对手机的注意。由于行动上网的普及,使用价钱低、让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加上社交网站大流行,容易让使用者长时间只在网路上活动,尤其是手机游戏结合了应用程式(App)的功能,常让使用者忽略了平常休闲、工作等正当活动,导致与朋友群渐渐疏远,只愿意在网路上跟人聊天,或是宁愿漫无目的的浏览网页,也不愿意完成学业工作,甚至在没有网路可用时,就会焦虑不安、情绪烦躁,进而影响到日常作息,甚至出现妄想症与暴力的行为。

一些调查发现,最容易沈迷网路的人,多半是国中、高中与大专年纪的学生。根据教育基金会统计,超过95%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手机;智慧型手机由于网路可近性高、且难以管控,可能增加青少年网路成瘾风险

为什么多人会黏在网路上而难以自拔?目前的一些研究发现,网路成瘾的原因可归纳为:(一)网路媒介的特殊性:包括:网路的可近性高、可以匿名而几乎不受现实控制、虚拟社群或线上交友提供归属感、网路游戏刺激感官乐趣、获得成就感、抒解负面情绪、立即忘记压力..等,符合心理学制约原理,导致敏感族群容易出现成瘾行为。

(二)心理因素:低自尊与孤独感是网路成瘾的重要原因,容易把网路当作自我肯定、取得人际关系的唯一方式。(三)学校因素:课业压力沉重、同侪影响、班级人际关系较差、失败的学习经验等,都可能驱使学生转向网路世界,暂时逃离、累积自信心、提升人际关系。然而,有的学生面对实际的课业与人际问题时,依然一筹莫展,甚至与同学比较之后,更加自卑。不少学生出现惯性迟到、反复跷课、最后导致拒学行为,整天退缩在家中玩线上游戏。

(四)家庭因素:研究指出,家庭支持度差、和主要照顾者的情感联结较不良,较没有感受母亲关爱、或母亲过度保护、或受威权控制的儿童青少年,有较高的网路成瘾倾向。(五)社会因素:近年台湾社会与经济有相当的质变,网路成瘾现象,是社会变迁压力下,家庭、父母与青少年寻求调适的一种努力,却反过来造成了伤害。

(六)生物因素:网路成瘾是「行为成瘾」,与「物质成瘾」的本质相同,具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神经生理机制。初步研究发现:大脑「腹侧盖区」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讯号传递较少,行为成瘾的风险也较高;睡前玩暴力型电玩游戏的孩子,睡眠时的自律神经指标「极低频成份」过高;线上游戏成瘾者在物质成瘾相关脑区的活性较强。

唐心北主任说,一些研究发现,当个人有明显的压力事件时,如:青少年面临亲子师生冲突、学业压力、两性关系或感情不顺遂;成年人面临婚姻问题、经济或工作压力等,是容易引发成瘾问题的。而当个人有情绪障碍、生活失去目标、感到孤单时,会加深网路成瘾的风险。

根据亚洲大学副校长柯慧贞博士的问卷,你如过在过去一年内有下列9项中的5项或5项以上,就可能是有网路游戏成瘾症:一、花费过多的时间玩网路游戏,曾向家人师长隐瞒真正上网的时间。二、因为过度玩网路游戏而影响健康、学业、工作及和押人朋友的关系。三、为了网路游戏而牺牲与家人朋友的相处、读书籍过去喜爱的活动。四、即使没在网路游戏,也在想着网路上的事情。

五、虽然有人告诉我应该减少网路游戏时间,但我仍然无法减少。六、明知道网路游戏已带来许多坏处,但我还是无法减少时间。七、我用网路游戏来忘忧解愁、暂时忘掉压力。八、我需要花更多时间玩网路游戏才能感到满足。九、不能玩网路游戏时,我会坐立不安、发脾气、心情不稳定、紧张或沮丧。

要戒除网路成瘾首先自我评估是否达到成瘾的程度?而后拟定自我改变计划:清楚写出来:我想要改变的是甚么?我想要改变的主要理由是甚么?我打算采取的方法与步骤;有哪些人可以协助我?我可能会有那些困难与阻碍?我要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与阻碍?并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表,寻求健康正向的替代活动:运动,特别是团体性活动是很好的;可以参与社团性活动,可以培养适当的兴趣以抒发负向情绪。

此外,还可寻求专业协助:可以至精神科看诊,透过药物治疗来缓解戒断现象所带来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可以与心理师会谈,学习放松练习、自我觉察、转念、自我激励等方法,透过认知行为治疗等,分析与辨认成瘾的行为链、学习技巧(包括:时间管理、情绪调适、自我肯定、人际沟通、冲突与挫折的因应),强化工作或课业技能的重建等,让成瘾者逐渐恢复原有的日常状态,同时培养合宜的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