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陆企因大宗商品升价减接订单 全球供应面临风险
华尔街日报报导,受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影响,中国制造商正拒绝接受新订单,甚至考虑暂时停止生产,等待大宗商品价格恢复正常,或全球消费品需求降温。报导指,此举可能会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更大压力,并导致更严重的通膨。一旦原料价格未如预期般下降,减产反而会对制造商构成更大的成本压力。
原料价格飙升、工人短缺问题,已对中国的较小型制造商造成压力,包括许多向欧美市场销售产品的企业。虽然送分企业把成本转嫁海外买家,但影响仍然很大,尤其很难将产品价格提高到足以抵消影响的程度,同时也要冒着被竞争对手抢走生意的风险。企业现在正在寻找其他解决方案,避免亏损。
总部位于广东中山的吸力王电器有限公司,5月中旬宣布暂时停止接受新的订单,并要求客户等两周后再议价,因为价格波动较大。该公司称,自4月份以来八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原因是金属、玻璃和开关的价格大幅上涨。
当地一家玻璃厂亦表示,从年初至今,产品已加价约5%,但追不上成本上升一成的步伐。部分原因是政府关闭或限制了一些高污染工厂的生产,包括一些玻璃工厂。玻璃生产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中国已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报导提到,中国制造商推迟接单及减产,希望撑过原料成本急升的时期,以免蒙受重大损失。但与此同时,西方消费者正因纾困措施而扩大消费,从单车到手提电脑在内的各种商品订单均已大幅增加,这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压力,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如果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或者西方消费者的需求没有降温,那么制造商的对策可能会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工厂限产只会加剧商品短缺,这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成本压力」。
许多中国企业还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并不总是有足够人力能满足全球对其产品需求的激增。东莞的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表示,亚洲地区鞋厂今年的订单激增,但一直难以招到足够多的年轻员工。这个问题并非广东独有,而是遍及全国。现在国内年轻人宁愿当速递员,也不愿去工厂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