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老乡的幸福新生活

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村民合唱《祖国在我心》;

新华社拉萨9月1日电(记者张钟凯 张熠柠 刘洪明)记者近日走进西藏的村庄,走进老乡家里实地感受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搬出来的“三有村”

拉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去年7月,来自3个乡10个村子的184户贫困群众搬进了新家。这里青山环绕,一幢幢黑瓦白墙的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致,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60岁的扎西多吉是三有村东区的组长,年收入约5000元,57岁的妻子央宗在村里从事环卫工作。

拉萨曲水县达嘎乡三有村的扎西多吉和妻子央宗在家中休息。新华社记者 张钟凯 摄

如今两人住在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房前屋后种满了黑枸杞等经济作物。作物种子则由拉萨市净土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免费提供。而在搬迁之前,他们因为女儿生病致贫,不得不借住在亲戚家的房子里,且没有固定收入。

“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这是三有村名字的含义。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下,三有村村民们过起了盼望已久的好日子。

西藏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14.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得到国家确认,共完成353个安置区(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投资48.2亿,7.7万人全部搬迁入住。

火起来的“生态饭”

干净整洁的藏式房间,甜茶奶香四溢,窗外便是青山白云,两公里处便是风景旖旎的巴松景区核心景点。这一栋有16个标间家庭旅馆,在过去一年为37岁的桑希带来了12万多元的收入。而在2012年以前,桑希经营甜茶馆每年的收入仅有3万元左右。

桑希是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的村民。随着巴松措景区的开发,结巴村家庭旅馆的数量从2006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31家,每年外来游客人数达3万余人,家庭旅馆为村民带来直接收入300余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的村民桑希坐在自家的家庭旅馆房间里。新华社记者 张钟凯 摄

除了当地政府无偿帮助修改厨卫,桑希还获得了政府的贴息贷款,并多次到县里和市里参加旅馆服务方面的专业培训

巴松措景区近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生态类的5A级旅游景区。西藏如今正在推进全域旅游。自治区2016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达2315.94万人次,增长15%。

亮起来的“魔百盒

网络电视看电影、用微信群接收村委会信息、用手机支付甜茶馆消费……50岁的次仁格桑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时代生活方式。而就在几年前,村里的通知还需要依靠大喇叭广播。

2016年,次仁格桑所在的山南乃东区扎西妥门社区开始步入了“信息高速时代”。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目前全社区135户家庭中的87户已经安装了网络,每户家庭每年仅需花330元,就可以享受20兆网速宽带、一台免费拨打电话的座机和一台支持收看藏语频道的网络机顶盒“魔百盒”。

山南市乃东区扎西妥门社区的村民次仁格桑抱着孩子在自己家中。新华社记者 张钟凯 摄

自从家里安装了互联网,次仁格桑可以随时收看喜欢的电影,在出门干活时可以把孩子留在家里看动画片,还可以方便地通过微信视频与在拉萨的哥哥一家通话。如今扎西妥门社区约80%的区域已经有WiFi覆盖,村民们可以随处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便利。

过去五年来,以光缆、卫星、网络为主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在西藏逐步建立健全,区内和区外,城市和乡村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截至2016年底,西藏实现了全区所有乡镇全部通光缆,行政村移动信号基本覆盖,83.6%的行政村通上了宽带。

编辑:刘恺

(原标题:西藏老乡的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