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卖羽绒衣被骂肖ㄟ 她32年后拚出61家门市

山顶创办人暨副总经理云霓(右)与总经理方显裕。(图/记者林信男摄,下同)

记者林信男/台北报导

32年前,依赏企业(山顶鸟)从桃园发迹,用5坪大的客厅权充卖场,把羽绒衣堆放在沙发贩售,如今,山顶鸟全台拥有61家门市、年营业额逾8亿元,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忆及创业初期,创办人暨副总经理李云霓笑着说,当时我们夏天也卖羽绒衣,有路人看到就骂,「肖ㄟ!夏天卖这种衣服,谁要买?」

民国70年代,台湾经济一片大好,出口畅旺,羽绒衣几乎全数外销至其他国家,国内消费者若有需求,只能买外销卖剩的。娘家从事羽绒衣生产加工的李云霓,很早就嗅到内需商机,「有些库存品,我们拿到家里卖,5坪的客厅,就当作店面。」

从事羽绒衣销售之初,李云霓和丈夫方显裕(现担任依赏企业总经理)住在桃园市火车站一带,当时,方显裕在羽绒原料厂上班,因此,山顶鸟草创阶段,几乎全由李云霓1人,打理大小事务

「民国70年左右,很多台湾学生出国留学,必备3宝就是大同电锅睡袋和羽绒衣。」李云霓说,那时卖羽绒衣,常供不应求,有些顾客一早6、7点就来敲门,1个礼拜可卖掉300多件,还不到过年,就没货可卖了,只剩瑕疵品,「甚至有客人说,补一补卖给我。」

▲山顶鸟相当重视产品品质功能性

创业初期生意大好,健康却拉警报。李云霓曾一度累到打点滴过日子,「因为太累,下不了床,1个礼拜打2次点滴。」除了身体状况,做生意,难免遇到闲言闲语,「刚开始,我们夏天也卖羽绒衣,有人经过就说,『这肖ㄟ,夏天卖这种衣服,谁要买?』」即便如此,李云霓还是咬牙撑下去,「也是走过来了,那个年代,大家都辛苦。」

民国75年,李云霓和娘家合作,自行生产羽绒衣,以「保品」为名,在桃园市成功路开了第1家店,之后陆续扩点至其他县市,并改名为「山顶鸟」。

「(山顶鸟)一开始都开街边店,结果有个业务员笑我们,说山顶鸟不敢去百货公司竞争。」个性不服输的李云霓,决定直接挑战当时(民国80年)生意最好的百货公司─SOGO百货忠孝馆,「我们做了7档临时柜,业绩都很好,就打进去了。」

从5坪「客厅店」到进驻百货公司、开出61家门市,谈到山顶鸟如何维持竞争力,李云霓表示,「我们一直很讲究品质,主轴没变过」,山顶鸟的羽绒衣相当费工,看起来不厚,却很保暖,「有客人买1件,穿了7、8年,有些破损,还拿回来补,想继续穿。」

曾在羽绒原料厂工作的总经理方显裕强调,民国60、70年代,羽绒衣品质良莠不齐,「一团乱,有些『羽绒衣』,里面根本没羽绒」,山顶鸟的产品成本高,但品质好,「曾有客人想杀价,却遇到另一个客人『挂保证』,说品质绝对好、不二价,不要杀价啦!」

凭着对品质的坚持,山顶鸟平均1年可卖出3万5,000至4万件羽绒衣,营业额以每年10%至15%的幅度,稳定成长,人力需求也因此增加。

有意应征山顶鸟门市工作的求职者,须具备那些特质?李云霓认为,喜爱户外活动、擅长沟通、有自信的人,都很合适。

近年来,台湾景气低迷,纺织业形容为「夕阳产业」,不过李云霓、方显裕对户外休闲服饰前景,依然抱持乐观态度。方显裕说,就算暖冬,也会遇到寒流,且台湾出国旅游人口有增无减,路跑、登山等活动日益兴盛,可适应各种季节气候的户外服饰,还有很多发挥空间,「人,总是需要穿衣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