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已步入市场化阶段 今年销量有望突破200万辆
“现在来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200万辆是不成问题的。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外部环境。”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未来走势做出了预判。在他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续航里程的提升等,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车市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市场化阶段。
此外,围绕着原材料上涨、汽车芯片供需失衡等热点话题,师建华也逐一进行了分析。
新能源车
市场化阶段已来
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21.7万辆,同比增长159.7%;1~5月累计销量达95.0万辆,同比增长224.2%。按照中汽协最新的预测,2021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200万辆,达240万辆。
师建华表示:“今年年初中汽协做预测时,我们就预感到新能源汽车上涨的趋势,目前来看,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00万辆是不成问题的。”
师建华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的趋势有多重原因:其一是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同时产业界的各项规划也对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提出了明确目标;其二是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出了多项支持政策,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较好;其三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升,使得产品的续航里程、充电便利性均有所提升,这些均促使消费者越来越接受新能源汽车。
“应该说我们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已经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师建华认为,这是驱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的重要因素。不过,他也特别指出,如果不能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相关企业的品牌建设的。
建议改善
汽车芯片供应环境
今年以来,整个行业均在关注芯片短缺的问题。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整车企业均在启动积极的保供措施,以获得足量的汽车芯片,但仍有不少车企的生产进度受到了芯片短缺的影响,导致了停产和减产。
师建华表示,如果汽车芯片的短缺成为常态,那么是会影响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在他看来,汽车芯片的供需失衡应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引起反思。
“过去我们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为只靠花钱采购就能搞定。但事实上,小小的芯片已经阻碍了今年汽车产能的攀升。”师建华认为,由于汽车芯片本身的研发投入很大,周期较长,所以短期内还无法形成有效的国产替代,即使是已经形成替代的,占市场份额的比重也相对较小。
师建华建议,对于整车企业而言,需要主动顺应市场的节奏调整与零部件企业的供求关系,尤其是芯片领域,要努力减少中间商,改善汽车芯片的供应环境。
原材料上涨
对车市影响无法量化
近期,铁矿石、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汽车制造业的成本被进一步抬升。尤其是动力电池行业,其正负级材料所需的贵金属镍、钴、锰等价格均有所波动,这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的成本。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龙头的电池厂商对于上游材料供应商比较有话语权,仍然能够稳住价格,但中小型的电池厂商,已经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师建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汽车产业链较长,其在运转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层层降本,逐渐消化上游材料的价格上涨。因此目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不会影响到汽车产品的定价和销量的,消费者对此也不会有太深的感受。
但对于产业内而言,今年上游原材料的上涨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使得部分零部件企业受到了来自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整车企业的两端挤压。
“目前整车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性价比的需求,很少会对产品涨价。”师建华表示,这种情况下,整车企业只能将成本上涨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部分实力不强的零部件企业,受到上下游两端的挤压,已经到了调整产品方向的边缘了。
师建华表示,面对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还是建议整个产业链协同降本。在他看来,目前原材料上涨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还无法量化,但必须要引起产业链的重视。(韩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