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香菇评鉴 年度菇王、菇后出炉

评审团就外观、重量、厚度等6大项目,仔细评选今年的新社冬菇优劣。(王文吉摄)

评审以鼻吸三口气评鉴,鉴别参赛菇的香气。(王文吉摄)

参赛香菇皆采编号保密,评审及参赛者无从识别。(王文吉摄)

2017菇王由44岁菇农宋尚儒夺得,他种菇仅6年,精准控制喷水量,产量比去年增加1倍。(王文吉摄)

新社区农会举办第7届香菇评鉴活动,选出今年度的菇王、菇后。(王文吉摄)

比赛现场设置台湾菇、大陆菇比较表,教导消费者如何辨识。(王文吉摄)

台湾菇裂纹少,菌褶偏浅黄色,含水量低,香气较为浓郁。(王文吉摄)

大陆菇的菇柄偏短、菇伞油亮,若是透过渔船走私来台,容易受潮造成霉酸味。(王文吉摄)

台中市新社区为全台香菇最大产地,当地15个菇类产班推荐36位优秀菇农,参与新社区农会第7届香菇评鉴活动,上午于丰原区镇清宫进行专家学者评比,庙前广场摆满特选冬菇,相当壮观,经评审团2个半小时评分,选出今年度的菇王宋尚儒以及菇后张薰、吕姵纹。

镇清宫庙埕一早飘散香菇浓郁香气,新社区农会为鉴别香菇优劣,特别礼聘产官学界专家,依外观、重量、厚度、香气、色泽及口感等6大项目仔细评选。因参赛香菇皆采编号保密,评审及参赛者无从识别,人人神情紧张,场外还聚集不少菇农到场观摩,相互交流养菇技术。

经过一轮轮评鉴后,菇类产销班第13班宋尚儒夺下「台湾第一菇」殊荣,荣登「菇王」宝座,第二名由张薰、吕佩纹两位女菇农获得「菇后」肯定,季军则是颁给王煜翔、詹镇隆、刘进赐等3人。

「菇王」宋尚儒年44岁,他过去受雇物流公司,负责载送太空包,6年前有感于父母年事已高,才回家承接3分地的菇寮。宋说,菇要种得好,「温度、湿度」很重要,他精准控制喷水量,维持最适湿润状态,今年冬菇幸运获得第一名,因栽种得宜,产量也比去年增加1倍。

并非人人都大丰收,菇后也是青农的吕佩纹说,今年冬菇成长期遇到干旱少雨,加上菌种弱化,预估产量减少3成。新社区农会总干事罗文正表示,过去每个菇包平均可采6次,逐年递减剩3次,单位产量减产30%,干香菇最高价每斤曾冲高到1700元,目前约落在1600元左右。

因应端午节粽料大量使用干香菇,现场也教导消费者如何辨识、选购台湾香菇。台湾菇类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宗明说,大陆菇的菇柄偏短、菇伞油亮,若是透过渔船走私来台,容易受潮造成霉酸味,至于台湾菇则是裂纹少,菌褶偏浅黄色,含水量低,香气较为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