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要大国的才有用!岛国请节哀……

蔡育岱 谭伟恩

或许您已知道本年的全球气候谈判(COP18)在卡达首都多哈召开,或许您已知道这次的谈判结果又是再度的空转,但或许您可能不知道这次会议深刻地反映了深情冷漠的两种谈判立场。就在12月8日的COP18会场上,菲律宾代表在其简短的立场声明中,数度哽咽,内容中诚摰呼吁各国「睁开眼睛,看清实际,勿再迟延,莫再推拖。」此一情形在正式国际会议场合鲜见,自然引起相当关注,但是否因此发挥任何具体效果,为此后的全球气候谈判或相关治理工作带来契机

根据菲国官方媒体初步的统计,台风Bopha(此为菲国今年的「第16个」台风)重创该国Mindano岛;造成死亡人数逾500名,31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全国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3亿美金以上。事实上,暖化现象导致的异常气候事件占据2012年不少新闻版面,菲国并非单一案件空前严重的旱灾与史无前例的暴风都在这一年袭击了美国;此外,非洲、东南亚,甚至是相当置身环保政策的欧洲,也均因各种极端气候灾变而导致财物损失及民众伤亡。在这史上年均温最热的2012年,联合国的环境计划署(UNEP)公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oncentration)从2000年起算至今,已经增升了20%。世界银行(World Bank)则估计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平均上升摄氏4度,极端的热浪会加速旱灾发生机率,而海平面的上升会导致更多洪患,全球粮食危机将更形严峻。

暖化现象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极端气候早已实实在在地威胁各国全球人类安全。但当具有领导地位的大国冷漠以对,而经济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自私自利时。弱小岛屿国家的眼泪又岂能独力改变根深蒂固的经济市场结构,并化解南北国家在承诺义务与碳减量方式上的歧见鸿沟。COP18在理论上本该是承先启后的关键气候治理会议;总结「京都机制」的过去,并在「德班平台」上建构可能的永续未来。但从联合国气候变迁秘书处公布的新闻稿与最终谈判文件观之,无疑又是一场浪费时间、资源与人力的国际聚会。与会国家的代表多数在示范「孔融让梨」与上演互推太极戏码,有几个是如菲国代表Naderev Saño一般忧国忧民的官员?口惠不实的气候谈判结果终究只能扮演气候治理的平台角色,而无法施展解决问题的充分动能政治领袖在谈判过程中捍卫国家经济利益或许无可厚非,毕竟经济危机的迫切未必亚于气候灾变。然而,各国政府岂可年复一年允许国际社会在气候治理上空转无所成(例如:有关农业、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议程谈判在第11天的会期后宁静地落幕,没有实质或有拘束力共识),冷漠以视国内人民饱受灾害之苦?

实益和法效果的共识性承诺不仅在COP18没有出现,在往后三年内(即2015年以前)恐怕也难以在国际间形成,而小国代表真情的眼泪更难以在讲求自助和国家利益的政治谈判桌上博得大国支持。最易受极端气候威胁的岛国应看清此一残酷真相,勿再流泪,节哀顺变。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