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示警:政府债务货币化 恐酿更大风险

央行总裁杨金龙说,只要国内疫情逐渐受控,第4季消费的递延回补效应,就能够看得到,不用对内需过份悲观。(王德为摄)

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中央银行罕见提出示警,当各国央行空前洒钱,政府财政支持规模更大,疫后无法有序退场、让货币财政政策保持分际,不只加剧金融脆弱性、引发金融不稳定,更甚者沦为财政支配、让政府债务货币化,恐酿成更大风险

央行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与新冠疫情的起因影响虽不相同,但相较当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央行均是以空前的规模、速度范畴在撒钱,除重启并扩大金融海啸时期货币政策工具,还推出范围更广的信用融通机制,直接把钱打到中小企业里。

不只各国央行卖力洒钱,各国政府更迅速地采行一系列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措施,除针对企业雇主与员工补贴,更多的是针对家计部门失业救济金现金移转,截至3月17日止,全球财政支持规模已高达16兆美元。

央行强调,为了救市,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程度更甚以往,已使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连结日增,却引发政府债务货币化疑虑,央行推出广泛的融通机制,与财政当局合作益加紧密,界限日益模糊。

央行表示,央行提供融通的范围过广,已使央行超越了因应流动性风险的范畴,将使央行面临信用配置、政治选择等难题,更甚者沦为受财政支配,恐削弱货币政策自主性及央行可信度,并不利于长期经济与金融稳定。

央行认为,为因应危机,货币、财政政策固须妥适搭配,为彼此创造政策空间、重建政策缓冲,但若疫情趋缓,暂时行动不宜转为永久模式,货币与财政政策仍须保持较明确分际,否则将导致政策可信度与有效性丧失,思索如何妥适退场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