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别把人生控制权 遗落在18岁

文/陈芳毓

去年底,我们办了一场毕业15年大学同学会。当年一届高达100多位毕业生的泱泱大系,只有1/10仍留在传播媒体,从商、创业者有之,执教、当公务员者有之,同学们的合照俨然一幅迷你百工图。

在那个个人申请名额不到一成的年代,多数高三生只能把自己赌在联考(相当于现在的指考)的命运转盘上,分数停在哪,就进哪个科系开学后互相问起,才知道某某联考「失常」,才从台大落到政大;某某则是没算好志愿序,不小心文学院跑到传播学院;也有人以第一志愿进了新闻系,才发现跟想的不一样……。

当年那些「误入歧途」的同学们,有人实习打工、有人修辅系和双主修、有人研究所换跑道、还有人参加国家资格考试。现在,才能做着一份虽不算飞黄腾达、但也热忱喜爱的工作,过着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大学考试就只是9公里处的一个水分补给站。18岁那年,就算你还不确定想读什么,或没考上理想校系,也不要放弃人生的选择权

考试结果不是个人能百分之百控制,但是我们可以决定,大学四年、甚至毕业之后的每一年要怎么过。

多数人都是从尝试中找到目标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说,许多人以为生涯必须小心规划,想好未来五年的每一步,才能成功。但真实生活中,我们其实是「一方面按照审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则必须应付无可预期的选择。」

因此,你会看到诚致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吕冠纬,考上人人称羡的台大医科后,却决定当老师;从小打了九年棒球体育系学生曹佑宁,大胆毛遂自荐当上电影男主角;而大学读空间设计系的阿信,大学时期和同学到处驻唱,终于成就红遍亚洲天团五月天。

在大学生涯中,你终究会发现自己最喜欢的领域、做什么会感到得心应手,最后必然可以找薪资、发展前景不错,自己也充满热情的领域。「但这绝不是坐在象牙塔里苦思冥想就能办到的。」克里斯汀生说,「策略几乎总是来自种种机会,包括你可以预期及无可预期的。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走出去。」

克里斯汀生的生涯也是充满尝试与意外。他一心想进《华尔街日报》当编辑,所以大学读经济系,被拒后只好转往顾问业、进入学术圈,最后成为一位创新管理大师。只有极少数人能靠着最初的策略成功直达终点,多数人都是靠着不断尝试,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系、工作与人生目标

所以,没有考到75级分名校又如何?重要的是,上大学后,绝不能像打完仗的战士,就地卧倒休息,前方永远有难以预料的机会,未来四年一定继续跑、走出去。15年后回首,你才会看到一个不后悔的自已。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2015大学入学指南;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立即购买远见杂志2015大学入学指南: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