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患15年来终于走出家门 居家医疗让他们不被遗忘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院长黄胜坚认为,「蓝鹊居家医疗整合照护计划」的推动,可以让医师走出白色巨塔,进到病患家中,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让无法外出的病患得到良好的居家医疗资源。(图/记者李毓康摄)

记者洪菱鞠/专访因为行动不便或长期卧床而无法自行就医的病患,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医疗照护,有位中风患者15年不曾走出家门,因为居住的地方要爬上爬下,没有人可以照料,他只能每天坐在房间看着外面,后来透过台北市政府推动的居家医疗,在照护人员的协助下,他才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在社会角落还有很多类似案例,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指出,只有当医师实际走进病患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他们的生活环境,进而了解就医难处。台湾虽然有全民健保,但有许多患者无法外出就医使用,此外,整个社会还要面临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往上增加的隐忧,反应在医疗照护模式上,势必要有所改变,才能进一步提供好的医疗品质、解决隐形失业人口。2016年健保署开始推行「全民健康保险居家医疗照护整合计划」,台北市也配合推动「蓝鹊居家医疗整合照护计划」,让失能或特殊疾病民众能够在家得到医疗照护。

▲台北市长柯文哲(第一排著白袍者)与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共同推动「蓝鹊居家医疗整合照护计划」。(图/取自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官网)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表示,即使安养院护理之家建得再快,医疗缺口仍旧很大,加上现在医疗资源集中化,有些病患受到环境条件限制,像是居住国宅楼梯又窄又陡,光是下楼就很困难,面对这些出不来的患者,推动居家安宁照顾是必须的、也是世界趋势,可以在必要时刻让医师到家里看病,就像早期老医生有时会骑着脚踏车病人家中看诊一般,彼此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医病关系。联合医院推动蓝鹊计划主要分为「居家医疗」、「重度居家医疗」、「安宁医疗」三个阶段,只要经医师评估有明确医疗需求即可申请,但需自行负担医院与自家来回计程车费及健保部分负担,而目前约有70位医师投入执行,已有上千人获得居家医疗整合照护。不过当医疗战场从医院转换成病患家中,医疗团队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碰到不少困难,像是处方笺开立、人力调配、软硬体设备不足或病患婉拒等问题。由于刚开始执行居家医疗照护资源有限,因此从最需要被照顾的弱势优先做起,名单则是透过社区里长老人服务中心或健康服务中心提供,而黄胜坚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有一位独居老人当面拒绝说「院长,歹势,我们弱势到只剩尊严而已,家里又脏又乱,要怎么让你进来」,但医疗团队不放弃,最后顺利为他检查,让阿公忍不住落泪,因为他以为自己已被世人遗忘了。

▲居家医疗照护不是只到民众家里做例行检查而已,黄胜坚提到,这种模式对医生来说也是一项生命教育的学习。(图/记者李毓康摄)「做到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安全线以下的人,安全线以上更惨。实际上,一定要靠社区邻里力量,有那个力量愿意去互相关怀。」黄胜坚说,从生活的介入、守护生命的过程,有医生看了感触地说「人家病人是很认真在活」,无形中变成一种生命态度的教育与交流,「今天你进入社区,重点不是你要给人家什么,而是他们需要什么」,尤其现在高资讯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淡,但真的走入社区就不一样,病人甚至会开始期望医生的探访,「以前会觉得是用『药』在治病,其实是用『心』在治病」。

居家医疗的精神,不只是让医师走出白色巨塔,在就近接触到病患的日常生活后,可以从中观察他们的生活条件、经济状况和用药情形,进而提供适切医疗服务。黄胜坚提到,以骨科医师来说,会开始关注一些生活环境的事情,例如家住几楼轮椅进得去吗?家中门槛多高?注意到「病」以外的事,以病人为中心,这对医生来说也是大大的成长。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而言,到宅医疗提供了另一项就医选择;对医生来说,则是有机会重新反省自己。黄胜坚认为,台湾医疗太集中、训练专科化,加上现代医疗讲究高科技智慧化,容易让医生看不到「人」,推行社区医疗的另一重点,就是要找回初心和温度,回归到人文的关怀,学习用同理心、沟通、倾听和利他的心照顾每一位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