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货币直兑的战略意涵
曾迺强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央行)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今(2012)年5月29日分别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人民币兑换日圆展开直接交易的公告,同时间,日本财务大臣安住淳(Jun Azumi)亦发表讲话称日本和中国大陆于6月1日起在东京和上海两地开始行使货币直兑的职能。早在2011年12月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北京期间,双方已达成两国金融合作的共识,消息一出,让台湾在东亚经济圈的地位,不啻更加边缘化。
2006年开始,中国就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方贸易额达到将近3,500亿美元,日本也是继欧盟、美国、东协外,与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货币在银行交易之时,要先兑换为中间货币的「美元」,再进行人民币或日圆的价格换算,如此便是将一笔交易拆成两笔交易,双方企业除了需承担多余的交易成本,更要承担时间差带来的汇率风险。以下本文将就中、日货币直兑政策,对于中国因素的战略意涵进行分析。
中、日货币直兑的三大战略意涵
先前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在双方货币紧盯美元的换兑机制之下,对中、日企业获利造成相当大的伤害,中、日货币直接交易,将能使汇率稳定,有利于两国经济贸易。因此,中、日两国货币直兑的第一项战略意涵是舍去美元的汇率风险,双方将可省下货币转换手续费等交易成本。
改革后的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日渐突出,从而引发了中、美两国对于人民币汇率之争。美国国会在近年产生欲将人民币列为汇率操纵国的言论,指责中国过多的贸易顺差将引起全球经济的失衡和美国金融危机。至5月23日止,美国财政部发布呈交美国国会的半年度最新汇率报告,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人民币升值问题未因此停滞。因此中日货币直兑第二项战略意涵,系两国货币在汇率上减少对美元依赖,从而增加人民币在汇率的自主性。
近几年,愈来愈多学者及研究机构开始关注人民币是否可能成为强势国际货币。美国经济学者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推估,人民币最快在2020年便可能取代美元,跃升为世界最重要的货币。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柏格斯坦(C. Fred Bergsten) 与曾任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鲍迪乐(Pieter Bottelier)亦指出,未來的国际货币体系将呈现以美元、欧元、日圆与人民币并存的多极发展。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预测最快在2025年,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亚元或人民币的三足鼎立之势。当前世界经济结构在长期发展中日趋多元,任何单一经济体在经济领域都难以具有绝对霸权地位。因此货币直兑第三项战略意涵便是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助于人民币在往后几年成为强势国际货币,形成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
对台湾的启示
人民币及日圆直接兑换的政策,或许意在配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谈判。相较于在区域经贸合作较为弱势的台湾,中、日货币直兑或许较不冲击台湾贸易情况,唯一利多的,便是中国设厂的台商,在与日本企业繁贸易往来时能降低不少汇兑成本。
自2002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杜哈回合谈判进度停滞不前,与外国洽签FTA的进展又极为有限,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使得台湾在缺少外在市场开放压力下,自由化的脚步已经落后。近期虽与新加坡和纽西兰谈判FTA,以及具争议性的台美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然而我政府仍需积极且谨慎的态度面对区域市场整合,在顾及国际贸易利益之余,亦须倾听国内民众的声音,达成台湾贸易自由化及增加民间企业利益的双赢局面。
●作者曾迺强,嘉义,硕毕,2008年荣获救国团全国优秀青年代表之一,2011年曾获陆委会补助至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及访问,搜集论文《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转变》相关资料。ET论坛欢迎网友更多声音与讨论,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