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冲击面面观系列七-大陆推动RCEP的战略意涵
日前,历经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 终于签订。这个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虽说是由东协发起,但众所周知,作为区域大国的中国大陆,扮演了主导的角色。
虽然印度退出、中澳关系紧张、各国疫情仍然严峻,但大陆仍加快了RCEP的谈判进程。大陆当局认为,这个被称为「现代、全面、高品质、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定」,可以说是近20年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可以预见的是,RCEP不仅将带动东亚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中国大陆更将依托RCEP,进一步主导亚洲经贸合作。
大陆和东协
早已建立紧密经贸关系
大陆官方指出,RCEP此刻的签订,有几个效果:一是RCEP自贸区的建成,可提振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二是RCEP将优化域内整体营商环境,大幅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提升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准。与此同时,RCEP还能弥合成员间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三是RCEP将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
东协是RCEP的主体,而自2013年大陆提出「一带一路」,东协即已是「一带一路」出海的第一站。因此,近年来,大陆早已不断深化和东协的经贸关系。从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协的经贸关系逐年升温,2019年东协已经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外贸地区;今(2020)年1~9月,中国大陆与东协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818亿美元,不但与去年同比大幅增长,东协也首次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已经连续10年保持为东协第一大贸易伙伴。除了贸易,大陆和东协的双边投资也逐年升温。RCEP对中国大陆的战略意涵
在和东协具有一定的经贸基础上,RCEP的签订,对中国大陆来说具有以下战略意涵:
首先,将可建构以大陆为中心的全球化路径。自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甚嚣尘上。而2018年美国启动对中国大陆的贸易战、科技战后,大陆受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围堵,外贸出口受到抑制。对中国大陆来说,RCEP的签订,不但可进一步转移对美国的市场依赖,缓解美国启动贸易战的冲击,更可建构一个以亚洲、甚至是以大陆为中心的全球化途径。另一方面,大陆当局评估,美国新任总统拜登(Joe Biden)可能透过重新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重返亚太,此时RCEP的签署,是中国大陆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的「超前部署」。
其次,为大陆「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提供助力。大陆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政策建议中,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回圈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双循环」战略作为未来五年(2021~2025)的发展重点。然而,双循环的重点在于「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RCEP所建构的东亚经济圈,不但将为大陆的「外循环」提供动能;中国大陆也以涵盖23亿人口的RCEP为杠杆,翘动大陆的「内循环」。
最后,有助于大陆产业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大陆经济虽然仍维持中高速发展,但也面临包括消费与投资失衡、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房地产价格泡沫等诸多问题。美国启动对大陆科技战后,中国大陆又面临关键零组件/技术被「卡脖子」。因此,对大陆来说,透过RCEP有助于其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的产业升级转型。简单来说,就是透过RCEP的区域投资便利化,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等「两高一资」及劳力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东协国家,同时引进人才发展高附加价值、关键零组件/技术产业,让中国大陆经济从「量」的成长,转变为「质」的进步,借此调整中国大陆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同时,提升中国大陆自由贸易伙伴贸易覆盖率。
大陆希望成为
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因应新的全球经贸情势,以及大陆自身产业经济的转轨,在RCEP签订后,大陆又表态希望加入CPTPP。相较于美国此刻对于在全球化该扮演角色的迟疑,大陆已明确希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甚至进一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面对这样的趋势,台湾不应等闲视之。不但应务实面对,更应提出具有战略思维的部署,以免陷入被动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