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中国成海权强国的战略意涵(萧衡钟)

从《华尔街日报》对于共军海军现代化的「肯定」来看,足以体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维的成功。图为中共海军「骆马湖号」远洋综合补给舰,提升解放军海军远海支援保障作战能力。(新华社)

前民进党立委郭正亮日前于节目上认为,如果台海发生战事,成败将是取决于台海周遭的海上作战,而不会是在台湾本岛的登陆与逆登陆作战。确实,台湾虽有海峡的天然屏障,但随着共军的军事现代化发展,共军海空军已具备突破第一岛链并进入印太地区的兵力投射能力。

因此,台湾海峡的「屏障」已成过往,而台湾本岛的战略纵深又是无法与乌克兰相比的,所以郭正亮引述《华尔街日报》的分析,认为台湾的整体防卫策略、建军资源部署与国防科技方针该想的是怎么阻绝共军于海上,而不是「舍本逐末」地去想「登陆之后」。

这是因为过去20年来美国的战略重心都放在国内外的反恐战场,相对忽略美军自身的海军建设与能力提升,造成现阶段美国海军配置出现了结构上的困境,就连美军海军都在担心比不上共军海军,显见《华尔街日报》对于共军海军现代化的肯定,而这项发展可以说是取决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维的确立。

中国「海洋强国」的战略思维转折

过去,「以农立国」的中国侧重陆权的发展甚于海权,一直到鸦片战争才意识到海洋对于国防安全的重要,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后,中国的海军战略长期都注重在「近岸防御战略」上,以加强防御、巩固海防作为主要目标。

到了1980年代后期,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才主张将战略目标调整为「近海防御战略」,并提出中国大陆海军的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2000年前掌控第一岛链及岛链内的黄海、东海、南海海域,第二阶段为2020年前掌握第二岛链内的西太平洋海域,第三阶段则是2050年前将共军海军打造成全球性的远洋海军。

在胡锦涛主政时期,共军海军将「近海防御战略」调整至「远海防御战略」,扩大了海军的远洋能力,包括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的整体转型,胡锦涛更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海洋强国」一词。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而习近平在接任上台后,也以此为目标,并与其「中国梦」理念进行连结,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海洋强国」所代表的意涵在于,首先,中国进入到新常态时期,海洋经济成为带动经济成长不可或缺之动力,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将有效建构「蓝色伙伴关系」,并带动区域的海洋经济效益。

其次,为维护海洋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国强调会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也就是海洋国防建设将与海洋经济并行发展,透过加强建设一支强大且现代化的海军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目标包含军队的科技化、远洋化及核动力化等现代化目标,让中国从「陆权国家」转向「陆海权国家」。

「海洋强国」下的地缘战略与建军规划

可以说,中国受到了现实国际局势中「实践海权方能强国」的思想冲击,启发其「海陆并重」的战略思维,企图追求陆权和海权的平衡,从而实现海陆双重价值,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多重价值和多重辐射力。

故不论就「陆权论」还是「海权论」的观点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基础,其共通点都是在于对交通线的掌控,不仅在战略空间上实现了向西拓展,由陆路西进至欧亚大陆、海上扩展至印度洋,更借此获取陆权及海权优势,有助于提升本身的整体实力来和美国这个海权强国、也是衰退中的霸权国相抗衡。

而就共军海军的战略转型来说,便形成了一种「陆权式海洋地缘战略」,这是为了能够在国际结构中,与美国这个现存的海权强国相互对峙所发展出的特殊地缘战略形式,在发展上有两个重点方向。

第一,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

第二,在军事安全合作部分加强与多国护航力量的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并广泛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推动建立突发情况通报、军事危险预防、危机冲突管控等机制。

共军海军采取此种战略转型的意图,在于想要借由发展一支仅次于美国的强大海军,一来抵抗美国自海上投射而来的战略压力,二来改变美中两大强国在海上的力量对比与势力消长,三则试图拒止美国的干涉、使之无法介入或妨碍中国达成其地缘战略目标。

尽管对于美国想要重掌印太地区的领导权是重大威胁,但从《华尔街日报》对于共军海军现代化的「肯定」来看,足以体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维的成功,同时,也代表美中两大强国的「战略竞争」,以及双方在地缘竞争下的海陆权两极对峙,都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下去,至于是否「斗而不破」则有赖于双方对于战略风险的沟通、把握与管控。

(作者为国立联合大学助理教授,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