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谁能抓住这790万选民的心

中时社论

四大公投揭晓次日,蔡英文总统就召集府院党高层、地方首长与党内派系代表会商,要求全力支持苏内阁,会中并就新竹县市合并升格达成共识。这不仅意味民进党长期执政的统治基础获得进一步的确立,也显示强力打压在野制衡力量、全面巩固中央政权的「蔡苏体制」,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将在四大公投之后乘胜追击,针对明年底的九合一地方大选,促成地方版图与政党派系势力的重新洗牌。

民进党更具侵略性

获得新民意授权的民进党展现了更强势的权力企图心与侵略性的布局,台湾社会是否已有充分的认知?在野力量是否有足够的觉悟?号称最大在野势力却始终积弱不振的国民党,能否抓准民意趋向与外部格局做出改变?或只能继续在同温层里自怨自艾?

四大公投民进党完胜,原因各有解读,其实不分立场好恶,事后的各种检讨都有其道理,毕竟放马后炮人人都会,成败过后都有一套说得通的理由,关键是谁能从中得到有用的领悟或教训,以确保能在下一步的考验中继续获胜或逆转胜。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台湾的民意就是绿大于蓝,民进党包山包海、使用铺天盖地的党政资源攻势、控制媒体与网军,民意不对称战争的态势始终存在,「抗中保台」的老招一再使用且奏效,在野制衡监督的力量除了抱怨与批判,难道就没有其他反制的可能吗?

2018地方大选的结果,阶段性宣泄了民意对民进党执政的不满,但随后经过民进党的精心操作,绿色新威权的基础于今更加稳固。四大公投之后更严酷的挑战与检验,无疑是明年底的地方大选,时间已非常紧凑,台湾社会必须赶快想清楚以下三个反思:

一、在民进党不断集中掌控、强大无匹的单一威权下,台湾需不需要相对制衡监督的力量?

二、四大公投的过程与结果显示,号称最大在野党的国民党中央与组织失能,但反对或质疑绿色执政的民意仍然强大,这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何去何从?谁来整合、令其寄托?

三、如果民意认为台湾需要相对强大的制衡力量,以避免单一威权的浮滥或失控,则现有的在野力量包括政党与民间社团,是否有足够的能量监督这只绿色权力怪兽?相对而言,现有的政党或民间社团也必须有新的策略、新的人物、新的选择、新的战术,来突破选民求新求变的需求,而不是只在守成求稳的老圈子中打安全牌。

民众党角色更重要

之前各种民调都显示,寻求连任的国民党籍县市长大体都表现不俗,明年底地方大选应可轻骑过关,但民进党对竹竹合并的强烈企图,却凸显蓝营的自以为是甚至自我安慰,很可能变成公投民调和投票落差的再次重击。相对来看,精于选战的民进党,显然非常清楚这次公投大战只是惨胜,「抗中保台」加上美国牌,以及蓝绿对决的政党诉求,未必能在讲究选人大于选党的地方大选中有用,再加上此次完胜靠的是南票北送,而且北部3个绿色执政县市的失守更加深其危机感,将更不择手段以求权力延续。若国民党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打2022选战,结果就很难说了。

公投结果显示,在两党强力动员下,基本盘都严重缩水,尤其民进党比2020总统大选少了400万票,这对两大党都是警讯,也说明台湾的民意是动态且理性的,钟摆理论仍然值得注意,民进党虽然赢得了这次的公投大战,可是不同性质的选战随时可能有相异的结果。国民党固然不必自欺欺人,但也无须怀忧丧志,要重新自我定位,找出放弃民进党的400万选民心之所欲,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对症下药,就能败部复活。

民众党的角色将更重要,当务之急是提升格局,不能只会批评,更要提出吸引人心的主张。国民党一党兴衰一点都不重要,如何让台湾在理性健康的体制与环境下成长茁壮,永续才重要。成熟的国家与健全的体制不会没有制衡的力量,四项公投平均有390万选民投赞成票,另有400万选民弃投民进党,这790万票是国民党、民众党和时力的机会,更是台湾制衡力量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