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护师谈器捐「情感上难接受」 直到19岁舍得天使让她转了念

重症护师谈器捐「情感上难接受」,直到19岁舍得天使让她转念。(图/记者严云岑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有时你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结局。这时如何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事。」年近50岁的台北荣总神经重症加护室护理刘雅芬,刚入行时听到器捐,总觉得「情感上难以接受」,直到一位19岁女大生家长让她转了念,从此投身器捐协调行列,成为家属在签下同意书前的最后依靠。

财团法人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今(29)日举办「第十二届优秀器官劝募机构人员颁奖典礼」,刘雅芬为12位优秀器官劝募受奖人员之一,一进医院就在重症病房任职的她,每每遇到患者,总想着该如何协助病患度过难关,对于讲求奉献遗爱的器捐,从不主动与病患或家属提起,更罔论推广,直到她遇到了第一个案子,才让她对生命的认识有了新角度

雅芳的第一个劝募案子,发生在20多年前,与其说是她劝募,不如说是家属主动要求。那是一名19岁的女大生,机车双载出车祸,坐在后座的她喷飞严重脑伤,生命垂危。家长不忍女儿受苦,在女大生入院不到24小时,就请医师明确告诉女儿病况,在得知存活机率渺茫后,两人便垂泪提出器捐申请,「至少让她的生命,在其他人身上延续下去。」

▲财团法人器官捐赠移植登录中心举办「第十二届优秀器官劝募机构暨人员颁奖典礼」。(图/记者严云岑摄)

20多年前,台湾器捐风气未兴,女大生家属的勇敢决定,让刘雅芬为之动容,更产生敬佩之情。她对器捐的观念,也从不主动谈及,转变为主动积极。近年来也帮一名恶性脑瘤病童家长,在病房办理「生日告别会」,选在5月20日撤处维生系统,捐出眼角膜遗爱人间

刘雅芬提到,11岁的黄小弟是她劝募过年纪最小的病患,原本应该是在学校同学跑跳的无忧年纪,他却在9岁被检出恶性脑部肿瘤,频繁出入医院,期间更因癫痫发作,多次进出小儿加护病房,甚至恶化到住进神经加护病房。

由于脑瘤快速恶化,医师告知母亲已经进入末期,黄母想到儿子,自从失明后就再也没了笑容,经过2个月的争扎决定舍得,签下器捐同意书,帮助儿子脱离身体的苦难,也留下了身体组织,让受赠者带他继续看世界

刘雅芳提到,在做了多年的器捐后,她最大的体悟是「活在当下」。近年来,她每年皆会邀请器官协调师办理加护病房器捐相关课程,也会分享从事器捐以来,在自身上的转变,「当结局无法逆转,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不仅是个人生命的延续,对活着的家人而言,也是另一种人生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