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专栏】施克和/换柱,一场高明的卸责艺术
文/施克和
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昨天在中常会前的公开谈话,正式定下了换柱的基调。他有两个的理由:一个是洪秀柱的两岸政策和国民党主张有落差、偏离主流民意;一个是洪秀柱的民调不佳、党内要团结。这种看似政治正确且与事实相符的论点,其实也是高明的卸责艺术。
洪秀柱的两岸立场,确实偏离主流民意。但是与其说是换柱的理由,不如说是换柱的借口。朱立伦可能忘记洪秀柱提出「一中同表」的主张是在今年5月1日,当时还在国民党党内初选阶段;而洪秀柱在7月19日被正式提名,是国民党全代会给认证过的。如果洪秀柱和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立场有很大的歧异,国民党内却没有机制可以整合共识,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而这种可怕的事,就不会只是洪秀柱暴冲的责任,党主席也有无能整合的责任。
洪秀柱参选以来,鲜明的统派、拥核立场,在在与朱立伦不同,或许问题就在于朱昨天说的「面对面都无法讲真话」。不过以洪秀柱参选以来的风格,多数人会认为洪秀柱讲的真话比朱立伦多。这几年国民党内讲出争议性的真话被自己人拿来狠狠修理的,就属洪秀柱和王金平(不过王金平是被偷听到的)。
按照朱立伦的说法,换柱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民调不佳、党内无法团结。连战的「大局为重」、吴伯雄的「大我存亡当作第一」,都暗指洪秀柱是国民党不能团结的原因。(这也看出党内大家族的共识才是国民党团结的基础,大局、大我比不过「大老」。而朱的细腻绝非洪能模仿)。
不过要洪秀柱戴上不能团结的帽子,实在是情何以堪。国民党内不团结,如果是导因于洪秀柱的民调低,那这是洪秀柱的责任;反之,洪秀柱民调低,如果是导因于国民党内不团结,那这就是朱立伦的责任。民调低和不团结的因果关系,却在昨天被朱立伦偷偷定了调。
国民党的低潮期从去年地方选举就已经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长期掌握党、政资源的权力者都没有被苛责责任。朱立伦昨天的一席话,更帮这些权力者(包括他自己)解套了:原来国民党不团结是因为洪秀柱民调低。
洪秀柱已失去党内头人和政治家族的支持,如果想要扳回一成,就必须绕过党内权力集团,直接诉求人民的支持。但是这个诉求不能再是呼唤深蓝的选民而已,必需要能感动更多的人,同时让朱立伦陷入政治不正确的情境。或许改造国民党、党产彻底归零会是一个选项。
●作者施克和,循环台湾基金会顾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