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谷论坛》社会科学本土化如何落实于校园中(陈美莹)
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思源学会)多年来每个月都在各大学定期展开各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12月学术研习营与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合影。(图/作者陈美莹提供)
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思源学会)多年来每个月都在各大学定期展开各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12月学术研习营与学术研讨会获得国立东华大学赵涵捷校长的支持,林信锋副校长与马远荣副校长并特别莅临致词,在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副理事长、东华大学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复带领各中心同仁,于12月9日与10日两天在东华大学举办,最终获得圆满落幕。
主题「从儒家伦理探讨华人教育观、华人的学习动机与信念学术研习营」与「身心平衡与修养伦理学术研讨会」吸引近40位学者前来参与,其中可看到长期关注且积极推动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资深学者: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荣誉理事长黄光国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书院院长林安梧教授、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咨商心理与复健咨商所夏允中教授,还有目前在各大学任教于各领域的优秀学者,并有包括东华校内如教学卓越中心廖庆华主任、艺术学院徐秀菊院长、通识教育中心黄琡雅主任与咨商与临床心理学系蒋世光教授在内热情参与。
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思源学会)多年来每个月都在各大学定期展开各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12月学术研习营与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合影。(图/作者陈美莹提供)
去除学术殖民发展社会科学本土化
黄光国教授于80年代取得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返台,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国科会卓越计划主持人及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自台大心理学系退休后担任荣誉教授,并担任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讲座教授。于2018年获颁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荣誉理事长。
黄光国教授40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使中华文化摆脱「传统与现代」150余年的束缚与缠绕,「彻底获得新生」。黄光国教授认为,要解决心理学本土化所遭遇到的难题,唯一的办法是要以科学哲学为基础,因此,1990年代中期,黄光国教授决定花10年的时间深入研究西方科学哲学,撰写《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书,至今已再版第四版。黄光国教授也曾提出文化系统的主体辩证,冀图将华人文化传统建构成客观知识,建构华人自主的社会科学。他最关注的焦点是「中西会通」,认为其所建构的理论必须能够说明中国和西方这两个文化系统的根本差异,这是黄光国学术的一大贡献。黄光国教授亦曾提出「自我的曼陀罗模型」、「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自性的心理动力模型」等理论架构,试图解释华人心理的深层结构,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陈复首先提出「黄光国难题」这一命题
黄光国教授的学术成就使华人社会科学本土化过程获得很大的进展,但也替这个过程打上了难以解开的绳结。黄教授的学生陈复教授于2016年在〈黄光国难题——如何替中华文化解开戈迪安绳结〉一文中首次提出「黄光国难题」:如何将中华文化本质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倾注天人对立的阶段性思辨过程,从「生命世界」开辟出具有科学哲学意义的「微观世界」。至今,黄光国教授与陈复教授已持续进行长达6年的学术辩论,一来一回,共同探讨将「中华文化智慧」转化成「社会科学知识」的具体做法。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两人仍能够保持深厚的情谊,被当世学人传为佳话。
陈复教授曾任宜兰大学博雅教育中心主任、东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目前担任东华大学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也是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副理事长。陈教授撰写的《转道成知: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突围》于2021年初出版,收录了与黄光国教授来回辩论的10篇文章,提出「精神实在论」与「历史实在论」来构筑「心体实在论」,作为解决黄光国难题应该依据的实在论,同时提出「自性的曼陀罗模型」、「两线四面理论」与「自性四元体模型」等理论架构。陈复教授希望能借由这本书让自性议题能成为普世性的重大学术议题,让体证经验能通过论证语言面向社会,个人对于心体的认识能成为被承认、被尊重的公共语言,如此才能彻底完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重建华人的自主学术。这也是陈复教授23年来提倡心学,又同时高度关注本土社会科学相关议题的原因,将心学与社会科学做结合,为华人学术另辟新径。
夏允中「无我心理学」解决黄光国难题
夏允中教授目前担任高雄师范大学咨商心理与复健咨商研究所教授,同时是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秘书长。夏允中教授长期积极参与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相关议题的讨论,常与闽南师范大学张兰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组成研究团队,针对陈复教授首次提出的「黄光国难题」进行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外顶尖期刊,尤其有大量的英文发表,让华人本土社会科学议题能够参与以英语为主的主流社群的讨论,其今年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心理治疗学的基础:朝向自性》(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therapies:Towards self-enlightenment)系将儒释道的自性理论与心理治疗介绍给西方社会,提供一条不同于西洋心理治疗的朝向自性觉醒的道路,属于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最新巨著。
不同于陈复教授的「自性心理学」进路,夏允中教授多年来主张以「无我心理学」进路来面对黄光国难题。「无我心理学」以佛教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佛教基于无自性的自我而建立修养之道」,亦曾经与陈复教授进行学术论辩,共同探讨哪一种进路才较有可能为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解开「戈迪安绳结」。夏教授和陈教授在这些论辩中皆以如何将儒释道思想发展出社会科学为最高目标,虽然提出的观点不同,但都在借由学术讨论来论证自性议题,让涵养心性发展出可被承认的学术语言。
林安梧思考:本土学术离不开活化经典
林安梧教授目前担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暨元亨书院院长。林安梧教授于80年代到台湾大学攻读哲学博士,指导教授就是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当时,文明的弊病及其疗愈成为林教授关心的主要研究课题,这段时间又参与相关心理学会议,认识台湾本土心理学之父杨国枢教授,慢慢与心理学界有了更多互动。后来,自然而然迎来了和本土心理学的因缘:林安梧教授与余德慧教授成为慈济大学的同事,两人都担任慈济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以「信仰、实践、疗愈」为思想核心,共同合作与探讨如何发展本土心理学的脉络。
林安梧教授不只见证更积极参与这三、四十年来学术本土化议题的开展过程,他认为台湾现在讲的「本土」常常错认了,常倒过来「以土为本」,变成「土本」。但「本土」的意涵,应该是「由本而土」,「本」是文化根源,意即中华文化传统,「土」是在地的生活世界,「本土」就是由文化传统出发,将此传统落实于现代所处的生活世界。林安梧教授还强调:本土学术的建立离不开经典的诠释,因此,他这几十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古典经典语汇、现代生活的语汇、现代学术语汇的交谈与融通,希望经典能活生生地参与我们的生活世界,这对整个历史社会能有良性的影响。
这两天的研习营与学术研讨会能成功举办,有赖于关心华人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学者积极参与,他们带来了重要的学术议题并认真展开讨论,一大部分同时是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会员,例如: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越建东教授(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陈舜文教授、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专任教授符碧真教授、国立宜兰大学外文系陈惠如教授、高雄医学大学退休教授兼台湾正念学学会会长庄胜发教授、中原大学心理系兼任助理教授赵安安博士、朝阳科技大学华语中心主任余伯泉教授等学者的共襄盛举。
席间,最令人眼睛一亮者,莫过于东华共同教育委员会主委陈复教授谈到创办纵谷跨域书院学士学位学程的因缘,他表示:「如同朱舜水东渡日本,影响德川光国发展出水户学,我们应该秉持着『即使亡国都不能亡天下』的胸怀与视野,在这片美丽的山海间发展出『纵谷学』,这并不是任何地域学问,而是要让花东纵谷成为学问重镇与典范环境,让对社会怀抱梦想的同学能汇聚一堂,借由专题来发展专业,带着华人本土社会科学的理论思考,经由社会实践或生命实践来检视自身的研究,促使跨领域整合成为新的显学,这更是我们真正在落实『经营大台湾,建立新中原』的愿景。」显见纵谷跨域书院的出现,兼顾理想与现实,具有深度发展大学实验教育的宏大格局,其实我们现在正在发展的「文化探索与生命实践」这一垂直整合专题课,学生来自于各科系,大家每星期都时常相聚在一起论学与实作,正就是未来纵谷学具体而微的实践。
中华本土社会科学会自从2018年创会以来,坚持以推广社会科学本土化,更期许世界各国学术研究工作能基于自身文化脉络来发展本土社会科学,并展开沟通与交流,发展全球本土社会科学,共谋理论与实践,裨益全球本土社会科学的永续发展为宗旨,并以举办学术研习营或学术研讨会等作为学者间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希望能带动学者发展出真正探讨学术课题的学术社群,保持理性与客观的态度不断地进行辩论,促进学术有新的发现与开展,如此才能摆脱自我殖民的心态,完成华人的自主学术,其发展过程具有学术运动思潮的特征,后续发展令人深感期待。
(作者为国立东华大学文化探索与生命实践垂直整合专题学生)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