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谷论坛》三族鼎立:为何需要存在外省人?(陈复)
本文的作者认为,台湾对于族群议题已经被利用与扭曲,正本清源的作法,就不是再回避族群议题,而是借由对族群议题的重新诠释,来发展出健康良善的族群关系。(图/Microsoft Copilot AI生成)
有人会觉得:将外省人、闽南人与客家人区隔成三个族群并无意义,甚至可能会造成本来的相同族群被分化,因为大家本来都是「汉人」,这对于中华民国的长治久安不利。我完全支持汉人的意识,但,我首先要指出:中华民国当前的乱局横生,并不是我们将汉人区隔成三个族群的结果,而是有政客将闽南族群意识放大成整个「台湾民族意识」,导致会讲闽南语等同于会讲「台语」(如今教育部都已如此指称),认同自己是台湾人就隐含着认同台湾独立,因「民族即国家」(英文都是nation),来型塑出新的「民族国家」,如此作法使得外省人遭遇到空前的族群挤压,除非彻底让自身的族群消失,否则无法立足于台湾社会,这正就是有政客恶意操作族群对立的结果,让我们相当多数的外省族群年轻人都已认同「闽南化即是台湾化」。
既然族群议题已经被利用与扭曲,正本清源的作法,就不是再回避族群议题,而是借由对族群议题的重新诠释,来发展出健康良善的族群关系,意即只有让外省人、闽南人与客家人「三族鼎立」(三足鼎立),彼此相互尊重其文化,按照敝人这种角度的「三族鼎立论」,才有机会重新提倡并巩固汉人意识,由鼎脚(三族)来支撑鼎身(汉族),谋得真正意义的族群和解共生。
因此,就当前的中华民国治权范围本身而言,有三个层次的「民族」,首先是最顶端的「中华民族」,其民族观来自「内圣外王论」(详细内容请见〈恢复台湾社会特有的眷村文化〉一文),只要具有该理想,就能相互包容到中华民族的范围内,因此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与新住民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再来是属于中层的「汉族」,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三族鼎立论」,让汉族内部的三个族群都能平等共存于台湾社会中;最后就是「外省族群论」,只有让外省族群意识获得萌芽与发展,凝聚外省人的自觉,我们才能获得资格来参与并完成「三族鼎立」,共同在中华民族的架构内来开创中华民国的永续发展,敝人长期观看与经历这些纷扰的世局,逐渐领悟出这个看法:如不从前面三个层次来整合中华民国的内部(当前治权范围),就不要再对两岸关系说长道短,因为这都只是在指着梦幻泡影持续搅和产生的瞎说,当我们不再有孙文民族主义的理想,每个人都只是「个体」,只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又如何会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呢?这里指称的「中华民族」,又需要依据讨论的范围,区隔成「台湾的中华民族」、「两岸的中华民族」与「人类的中华民族」三圈,前面暂且只专从台湾的中华民族来探讨台湾社会内部如何解决族群问题。
外省族群经历过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变局,这种变局不能只从个人的爱恨情仇的角度来认识,我们都应该有更深一层体认:国府迁台是继东晋士族南迁江左后,我们再度经历中华民族迁徙的大变局,超过150万人从台湾海峡的右岸流亡到左岸,这是载入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产生的眷村文化,内含着「跨省交融」与「中西会通」的特征,其实是人类社会中相当罕见的现象与经验,有人表示:「哪里有外省人?除原住民外,我们全都是外省人。」这种说法其实会混淆这一议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正如东晋政权建立,大批北方士族追随其王室来江左,由此产生的「侨姓」(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与兰陵萧氏)与本来的「吴姓」(如吴郡朱氏、吴郡张氏、吴郡顾氏与吴郡陆氏)自然有不同,早期吴姓士族被侨姓士族压抑,两者间有甚深的芥蒂,随着本土化的发展,吴姓士族更蔑称侨姓士族是「荒伧」或「伧父」,但侨姓士族本身又不同于留在中原地区的「郡姓士族」与「虏性士族」,前者系指未跟晋朝流亡江左的士族(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与范阳卢氏);后者系指具有鲜卑贵族血统的士族(如河南元氏、河南长孙氏、河南宇文氏、河南于氏、河南窦氏),侨姓士族同样已在江左落地深根,尽管有不同,却不能被视作「江左外人」。
就现在的词汇而言,这些士族全都符合「族群」这一概念,各有其内含丰富的文化,不会因「侨姓」、「吴姓」与「郡姓」都是汉人的事实,就轻易解消其族群在该时期的事实存在,这种现象直到南梁末年,来自北朝的西魏攻克江陵,大批士族被俘往关中,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实亡。如果将「侨姓」与「吴姓」拿来比喻台湾社会的族群现象,侨姓士族有如外省族群,吴姓士族有如闽南族群与客家族群,族群间经过国共内战后70余年,已经出现族群通婚的现象,这显示出解严前的中华民国政府其族群政策的平等性,但不能反过来指称说族群意识从此就不需要存在,有单一族群认同或双重族群认同都无不可,但如果彻底没有族群意识,尤其不再有外省族群意识,那究竟该由谁来做主体,持续传承与光大外省族群的文化?更重要的事情是说,「侨姓」与「吴姓」的差异彻底结束于南朝灭亡,现在中华民国尚未灭亡,但外省族群却弥漫着「外省人已不存在」的言论,对于这种现象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很多人「正在等着看」中华民国灭亡,不论是未来灭亡于北朝,或是灭亡于幻想中的「台湾共和国」,这终究都是种不正常且不健康的心态。当外省族群没有意识到自己本来对于中华民国政府有着命运共生的责任,轻易自行瓦解族群,绝不可能如此简单就能获得北朝或新朝的尊重。
基于这些论点,我要请外省人先完成「外省族群论」,凝聚出自己往日隐而未发的族群意识,来争取属于我们族群的权益;接着,请寻觅就遍布在你生活中,长期对于中华文化有着好感并认真落实的闽南人与客家人,你要懂得向这些伙伴族群(避免性别歧视,我不使用「兄弟族群」而使用「伙伴族群」这一词汇)献上你深深的感恩,当我们都已遗忘「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的叮咛,不再有外省族群意识,使得眷村文化已濒临灭绝的时刻,依然存在着有志于文化传承的闽南伙伴与客家伙伴,长年在深情关注着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没有这些伙伴族群的贡献,中华文化焉能还在台湾社会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持续发挥其探照人间的光芒?这些「吴姓士族」正因深明大义,接纳我们外省族群一同在台湾社会高举着中华民国的大纛,我们才没有置身于南朝却要经历着「四朝换政」(宋,齐,梁,陈)的悲剧,但我们更要懂得「三族鼎立论」,自己团结成真正意义的外省族群,并跟两大族群携手合作,共同恢复蒋渭水先生在台湾毕生关注的汉人自觉,当汉人意识重新获得巩固,我们才能接着号召原住民族群与新住民住群共同落实有关中华民族的「内圣外王论」,如此就能建设富强的中华民国,按此脉络发展,就会有资格参与探讨如何架构出坚若磐石的两岸关系。(作者为国立宜兰大学博雅学部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