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关系 改变大陆经济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社会重大矛盾关系,是制定发展目标政策的基本依据。十二五时期中国有哪些重大关系和突出矛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思路来突破限制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这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宏观层面、前瞻视角分析十二五时期影响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
所谓重大关系,实际上就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深层次矛盾和当前突出问题,是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的限制条件,也是我们编制国家发展规画的最大的国情背景。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个重大关系,分别是:
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即「天下大治」,就是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之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始终是经济建设的一条主线。从历史上看,领导人的发展观及发展方针经历了「 多快好省」(1958)、「加快发展」(1992)、「更快更好」(2003)、「又好又快」(2007),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的过程。我们认为,最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就是「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快」已经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改革以来,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形成「三元结构」;十五时期以来,政府转向放松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从而形成新的四元经济社会结构,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内部的一体化发展,对农民的基本方针是「富(农)民为本」。
4、地区之间的关系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现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逐步形成「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形成「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安全格局,形成「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屏障格局。
高效率的使用建设用地,足够的可耕地,对生态极度脆弱和敏感地区限制和禁止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才能为子孙留下更大的绿色生态空间。
5、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改革以来,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2003年以来,党中央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构想。关注、解决和改善民生,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及知识,才是政府的最大职责和政绩。
6、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领导人才首次提出了「永续发展」战略,「决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中国开始进入生态建设和自然恢复期。
7、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就是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经济转轨不是从「一只手」(计划之手)到「另一只手」(市场之手),而是从「一只手」到「两只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们之间是相互结合、补充和促进。
8、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基本行政架构为「条块」并存、以「块」为主,使得中央与地方关系面临两个不对称性。一是资讯的不对称性,二是权力不对称性。
解决「两个不对称性」问题要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自主创新、先行先试。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照顾到不同地方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9、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提「双百」方针,在国内,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在国际上,坚持「对外开放、以我为主」的基本方针,积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支援中华文化以各种方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
10、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从世界性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落伍者,转变为最大的成功者;从世界事务的被领导者,转变为领导者;从全球公共产品的搭车者,转变为提供者。这既为中国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扩大内需是中国长期发展的基本方针,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长期基本国策。使两者相结合是中国最成功的经验,也是今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