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阿米巴肝脓肿治疗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近期也观看了一系列的近代革命史题材的纪录片,又一次接受了近现代史教育。其中有个细节,关于阿米巴肝脓肿的战地治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革命前辈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病魔,同时随军医生的治疗智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悬壶济乱世

时间回溯至1935年,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约翰·瓦特的书里有客观的描述。约翰·瓦特,美国著名中国军事医学史专家,其眼中的中央红军长征医疗:艰难却卓绝的生命救护。

悬壶济乱世:医疗改革者如何于战乱与疫情中建立起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美]John.R.Watt 著;叶南 译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5-08 /

【2】长征中的阿米巴肝脓肿治疗

悬壶济乱世这本书提到的一位军医贺诚,曾救治这样的病例(下图右侧为医生的治疗记录,阿米巴肝脓肿破入结肠的示意图):

“1935年8月,长征到了毛儿盖后,首长近来感觉虚弱,身体不适,多有发热,偶腹泻。后病情来得非常凶猛,连续几天一直发着高烧,不思进食,最初当作长征路上的多发病—疟疾来治,但高热仍不退,而且发现肝肿大,甚至出现昏迷、谵妄。又由几位医生会诊,并通过显微镜下检查出粪便中的阿米巴滋养体,诊断为阿米巴肝脓肿。病因明确,但在当时情况下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只能用依米丁药物治疗和冰块冷敷肝区。曾从国外资料上看到一种治肝脓肿的办法,就是依靠自然病史促使脓液通过结肠内排出体外(几率很低,1%)。因肝脏正压在横行结肠上,所以治疗策略是诱导其向下发展不向上发展,使其达到穿孔排脓……庆幸的是,果然几天后,排出许多脓液便,体温开始下降,接着加强营养,注意加强休息,逐渐恢复了健康。”

【3】1935年的阿米巴肝脓肿治疗的国内水平

谈及上面的长征故事,可能有人会想,当时都是缺医少药的状态,这种治疗不足为奇。果真如此吗?其实国内当时阿米巴肝脓肿的手术已经技术成熟。用历史事实说话。下面的对照病例来自于1935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该文献报道的是京沪沪杭甬铁路上海医院(就是后来的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 )在1934年的一个阿米巴肝脓肿疑似肝癌的手术病例。

阿米巴性肝脓肿一例[J]. 中华医学杂志,1935,21(4):373-375.

这个对照,就是反衬出这个事实:革命者,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为真理战斗,为了革命,就要知道,即便病重,也得不到同时代的合理救治,就是这样,先辈依旧忠于革命,不变气节。

结语

革命前辈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了诸多艰难险阻,利用1%的可能,100%创造了奇迹。在现今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还会有困难,要争取胜利,这种敢于胜利的革命信念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都是至关重要的。今天的笔记一方面用同时代的院内治疗做对比,看到了革命者的舍生冒死,这是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英雄就是用1%的可能创造了100%的奇迹,胜利的源泉来自敢于胜利的信念,也来自于争取胜利的智慧。

红军精神就是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忠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历尽艰险的吃苦精神、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智勇双全的革命素养。

红军精神万岁!万岁!万岁!

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