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禁止地铁外放声音,现在效果如何?
新京报讯(记者 徐美慧)地铁上外放声音作为一种“噪音暴力”,让很多乘客深受困扰。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要求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得外放声音,对拒不遵守乘车规范的乘客,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应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实际上,在交通运输部出台这一办法前,已至少有北京、天津、兰州、贵阳、昆明五地出台了相关规定。根据北京今年6月颁布的《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被视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
如今该细则已实施近半年,效果如何?新京报记者近期在不同时间搭乘多趟北京地铁发现,乘客外放声音现象仍比较常见,普通乘客通过找乘务员、打电话等方法举报他人都“略显困难”,地铁工作人员也表示对不文明行为的监管相对较难。
记者体验
乘客举报不文明行为“略显困难”
针对如何监督乘客外放声音的问题,记者咨询了北京地铁的一名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地铁工作人员、文明乘车监督员以及乘务员在发现这类不文明行为时,都会上前劝阻。“遇到这种情况,乘客可以让车厢乘务员出面制止。”
然而,记者在不同时间段搭乘多趟线路地铁发现,在车厢内见到乘务员的概率比较小,个别线路上,记者曾从列车车厢头走到车厢尾,都未找到乘务员。
在1号线某地铁站台,记者曾遇到一名地铁乘务员,他告诉记者,其在工作期间会进行巡视,遇到外放声音影响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会主动上前劝阻,但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无法保证每个不文明行为都被及时制止,“如果其他乘客觉得被打扰,也可以上前劝阻。”
“车厢人多、外放声音大的,肯定会劝阻;要是外放声音很小,几乎没打扰到其他乘客的,也就不会管了。”5号线的一名地铁乘务员表示,在他每天6小时的值班中,大概会劝阻5次外放声音的不文明行为。“我碰到的乘客,提醒后都会把声音关掉。如果碰到不听劝阻或者态度恶劣的,我们会用值乘记录仪拍下视频,向上级汇报,进一步再处理。”
7号线的两名文明引导员向记者表示,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地铁车厢外的秩序,但若遇到类似情况,也可以协助乘客找相关工作人员处理问题。
上述地铁工作人员介绍,乘客还可通过拨打地铁服务热线的方式进行举报,但她表示,这种方式实践起来相对较难,举报他人需要取证,“当场‘抓’到不文明行为人,其实挺难的。”
一名地铁站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乘务员监督外,车厢内其实还有一些“便衣”志愿者,他们在发现不文明行为后会主动上前劝阻,或通过地铁志愿者APP拍照上传举报。
劝阻效果如何?据北京市交通委此前介绍,今年6月至8月的统计显示,相关规定实施以来,累计制止劝阻不文明行为1476起。因存在不文明行为的乘客均听从了劝阻,没有乘客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
多地实践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至少有北京、天津、兰州、贵阳、昆明五个城市出台相关规定,以“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形式对地铁上禁止外放声音予以明文规定。
其中,贵阳是最早出台相关规定的城市,于去年10月实施《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同时,各地的监管方式主要以工作人员劝阻为主,但实际上并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仅北京“相对严格”,采取了“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惩罚举措。
相关规定出台的同时,更让人关注的是如何监管。
作为率先出台相关规定的贵阳市,地铁运营方向记者表示,“地铁外放声音这种不文明行为,监管上面临着很多困难。”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守则实施一年多以来,针对地铁上的各种不文明行为,“有一定的改善”,但也不容乐观。
“守则不是一个强制性规定,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尽量劝阻。”据介绍,贵阳还采取在网络平台曝光不文明行为的方式,提醒大家遵守规范。
除贵阳之外,天津和兰州地铁的工作人员均向记者表示,面对这种不文明行为,地铁运营方也“很头痛”,虽然有相关规定,但能做到的只是提醒与制止。
“这一方面依托于乘客的个人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过程;另一方面,地铁外放声音造成的危害相对不严重,鉴于管理能力所限,我们会更关注安全相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有精力去管理文明相关的问题。”昆明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刘祖鹏表示,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多进行宣传是相对合理有效的方式。
专家声音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岩表示,地铁外放声音这种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违规的“风险低”“成本小”,如何权衡、如何有效监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现在的困境在于,一方面没办法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监督这件事;另一方面,倘若采取更严格的惩罚措施,社会接受度会很低,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他提到,北京目前推出的“先拟记入个人信用,可通过志愿服务消除”的方式,政策上讲,相对温和一些,具备一定的借鉴性;但执行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去进行监督,效果还有待考量。
“和这个很像的一个案例,是行人闯红灯也同样屡禁不止。但近几年,部分地区开始设置了大屏幕,将闯红灯的人的名字、相貌显示到大屏幕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岩建议,各地相关惩罚措施的制定,可参考这种思路。“虽然可能无法直接效仿,但可以从这个角度思考。一旦把他的不文明行为曝光出来,让其他人因此认识了他,甚至他的亲朋好友都知道了,约束力就非常强了。”
“问题的核心,还是在于乘客本人,必须让他主观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王岩表示,惩罚措施制定合理与否的评判,建立在所有人都已经知道这个政策的基础上。而就他个人来看,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地铁上外放声音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才是良策。
“多贴一些标语、让志愿者进行日常宣传、让大家知道现在有政策在管、在其他平台上也宣传这种意识……提升乘客自身的道德约束感,这些简单的手段更温和也更有效。”王岩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