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像八爪章鱼 高手懂得一心一用

一心多用未必有效率。(CFP)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颠峰》书封。(天下提供)

为什么花的时间都一样,高手能完成的事比较多、绩效就是比较高?或许事事想面面俱到的你,反而浪费了更多时间在不重要的琐事

更拚命不会更成功,操死自己不见得有用!一流的高表现者不仅更努力,也更擅长休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颠峰》汇整最新绩效科学研究,当你懂得大脑喜欢如何学习,了解身心的机制,倾听身体讯号,就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步调保持颠峰。

无论是哪个领域顶尖高手都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练习,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

行为科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博士开始研究专家究竟是如何养成的。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经验关键。也就是说,一个人从事某件事情的时间愈长,就愈擅长那件事情。

经验不是关键

不过,艾瑞克森发现一项令人费解的研究显示,在做入门物理学考题时,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不见得表现得比学生好。但有些教授已经研究及传授物理学数十年了,这个现象显然跟前述的理论有所矛盾。

例如,心理医师执业年资也跟他治疗病人的效果没有关系。另一项研究显示,许多医生在放射扫描方面累积了更多的经验后,诊断力反而变差了。在研究人员探究过从品酒到金融投资的每个领域中,经验并不是让顶尖高手脱颖而出的关键变数。在某些情况,艾瑞克森几乎分不出新手老手表现的差异。无论从哪个角度探索,艾瑞克森都发现经验与专业不见得成正比

顶尖高手靠练习

艾瑞克森和研究团队开拔到德国柏林的全球音乐学院,贴近观察那里的小提琴手。那所学院以培训小提琴手享誉国际,许多全球最优秀的小提琴家都是该学院培育出来的菁英

艾瑞克森和研究团队抵达后,请小提琴手继续维持日常的作息,唯一的小差别是把一切的活动记录下来。每天就寝前,那些小提琴手都会写下他们清醒时,每分钟在做什么事情。过了七天,艾瑞克森比较几位顶尖小提琴手的日志和其他人的日志。那几位顶尖高手是被教授评为足以都展现了极度的专注,他们锁定歌艺中需要精进的部分,即使那种刻意练习导致整个过程不是那么愉悦,他们依然乐此不疲。

最优秀的歌手挑战个人极限,跨出舒适圈,而且他们清楚意识到那是一种自我挑战。尽管业余歌手和职业歌手练习的时间一样,他们运用时间的方式却大不相同。顶尖高手之所以与众不同,并不是靠经验的累积,而是靠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真正关键在于深度专注。

一心多用没效率

我们喜欢一心多用,是因为我们同时做多件事情时,会觉得自己更有生产力,产生更多情感上的满足。潜意识有个声音在说:「你看我完成的那些事情,你看我从代办清单中勾除的事项。」在这个鼓励及奖励「优化」和「多重流程」的社会里,我们会忍不住想要「优化」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不是像电脑那样运作。对99%的人来说,看似有效的一心多用其实只是幻觉

尽管在任务之间切换的成本看似微不足道,有时每次切换仅需零点几秒,但是当我们来来回回在任务之间切换,那些时间加起来还是很可观。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看似无害的一心多用可能让人浪费了多达40%的工作时间。虽然一心多用感觉好像同时处理了两件事,但实际的完成量只接近一心一用的一半。

一心多用不仅有损短期表现,另一项研究也显示,「长期」一心多用的人更不善于过滤无关的资讯,辨识型态的速度更慢,长期的记忆较差。换句话说,一心多用不仅损及现在的表现,也使未来的表现大打折扣。

强弱交替产出最佳

艾瑞克森多年来以专家为研究对象,他发现各领域的顶尖高手专注从事强度的工作时,每次的极限是两个小时。除了罕见的短期情境以外,一旦超过那个门槛,身体和大脑都无法继续维持那种工作强度。艾瑞克森发现,绩效高手通常是以60至90分钟的密集工作为一个单位,两次密集工作之间会穿插短暂的休息。

虽然艾瑞克森的研究主要是锁定创意者和棋手运动员这类的竞争者,但新的研究显示他的结论也适用在职场。结果发现,不分行业或工作性质,专注工作一段时间后,接着休息片刻,绩效最好。在肉品加工厂中,生产力最高的员工是以每小时工作51分钟、休息9分钟的周期运作。农业界的劳工每工作75分钟、休息15分钟,效率最好。

其他的研究也检视了需要做费神工作的劳工习惯,结果发现工作50分钟、休息7分钟的周期循环,产出最好。虽然「工作/休息」的确切比率视工作需求及个人偏好而定,但整体看来重点很明显:在50至90分钟的密集工作之后,休息7至20分钟,两者轮流切换,可让人维持颠峰表现所需的体力心力热情

这种强弱交替的做法,和一般普遍以为的高效做法背道而驰。一般普遍以为,以中强度持续工作或以高强度全力冲刺的效果最好。但这两种传统的方式都不理想,前者导致业绩不佳,后者导致身心疲乏、不再有热情,最终导致过劳倦怠。重点不在于工作多久,而是工作时间的产出品质。缩短工作时间20%,或许反而能完成更多的事情,也感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