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诗萍/《张爱玲100》之九十 沦陷区里的小市民小日子小乐趣:张爱玲为什么受欢迎
读张爱玲1943、1944这两年的小说,或散文,读着读着,我常常会移开视线,微微翘首,往遥远的那个年代,遥想着:到底是哪些人,在那围城里,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呢?
1943、1944,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让自己东西战线开打,渐渐显露力有未逮的败象。
越是如此,对沦陷区的控制,越趋严密。
文字检查,是可以想见的控制。
官方宣传品,没什么好看的。那时最先进的媒介,无疑是广播(张爱玲的小说里称「无线电」),但肯定也是管制很严的。
杂志呢,茶余饭后,没事翻翻,看看闲杂文章,打发时光,应该是上海市民,尤其是,有点知识程度的上海市民,百无聊赖最仰赖的娱乐了。
当时的杂志,跟多年后,在影音媒体冲击下,杂志必须走分众路线,以专门化、功能性为诉求,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当时的杂志,还真的是「杂」而「志」之,以市民品味为品味。
张爱玲的小说,兼具古典文学如《红楼梦》等的传统,又深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能在沦陷区上海人的市场中,打出一条血路,除了时空条件外,上海人的品味,应该也是一项重要因素。
我们很容易被「沦陷区上海」这个特定名词,限定了我们对那时期上海人的生活样貌的理解。
没错,那当然是日寇统治,汪伪政权当走狗做打手的时代,左右两翼文化人全部禁声。
但,上海人不会不想阅读,不会不想思索,但他们在无法「自由思索」的情况下,怎么办?
颜滨,这位很一般般的上海沦陷区市民,在他纯朴的日记,《我的上海沦陷生活1942-45》,为我们大致勾勒了,一般市民的生活感触:在乎物价的波动,在乎工作的有无,在乎不确定的时代里日常的安顿,在乎战火阴影下自己的未来,在乎周遭人际关系的好坏。他们也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也会男女相约郊外走走,市内聚餐闲话八卦。并不会因为是沦陷区,一切日常都停摆!
不会因为是沦陷区,于是日常一切都停摆。
了解这,理解这,便明白为何张爱玲的文字,在那个独特的时空条件下,如此具有吸引力了。
张爱玲自己说过:「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传统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再加上日本严密监控,上海文坛怎么找出路?
张爱玲显然给了一个答案。
这奇异的智慧,首先是,一种奇异的幽默感。
那可真是「传统」加「高压生活」的综合体。而且还要躲过日本统治者的检查。
日本攻陷香港,何等兹事体大!
但张爱玲却幽幽的,不带褒贬的,只谈一个女人因为整个城市的陷落,而守住了自己的情人,进而在乱世中,携手买菜,结婚登记,有了自己的烽火家庭!
日本人,汪伪政权,要怎么检查这篇小说?
总不能说连恋爱也不成全人家吧!
但,日本侵略香港,巧妙的在张爱玲小说里成为事实,可是张爱玲却又让小女人的小幸福,掩盖了大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在钦佩她的小说魅力时,亦不免有点尴尬,时代碾压这么巨大,但小日子的确幸,又是如此的市民渴望。个人的日常期待,与时代的巨轮差距如此之大,这若非有一些些幽默感,有一些些不甚健康但颇为奇异的智慧,是很难熬过的!
我们如果只从时代的标签,大而化之去理解,是很难明白当时沦陷区的小市民心态。
热门推荐》
►黄竣民/「演戏」V.S.「造神」 国军面对改革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梅复兴/Mk 48 Mod 6AT鱼雷跨世代的威力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蔡诗萍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