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印尼女孩異鄉從農記

上植的有机特色吸引安娜在此实习。

【文字 郭正伟/摄影 吴尚鸿】

听见采访准备开始,来自印尼的实习青农Diana,以及农场总经理黄博典都掩不住些微紧张。「上植农场」(上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座落云林西螺,其农作主打且积极发展有机与友善环境种植;一如农场取名,黄博典颇具使命感的说:「这里专门生产上好(siōng hó)的健康食材,值得品尝。」也是因为这般理念,吸引来台实习的Diana愉快在此磨练农业技艺。

午后抵达上植农场时,连日冷冽温度正逐渐消散,日燄映照西螺一大片一大片农地,明亮闪烁,仿佛春日已先一步跃入。「云林西螺是台湾叶菜类最大产区。」热情的场主黄博典,就着眼前天宽地阔的农村风景向我们说明。时程正值赶工出货,为免耽误农场工事,我省却寒喧立刻进入工作模式,感觉得出一向低调、不太习惯接受镜头与采访的他们,有些不知所措,揣怀小小紧张。摄影师尚鸿跟我笑闹着安抚场面。我明白这些小小紧张的回应,有时其实传述着受访者认真想要交流的诚意,应该好好珍惜。「我是Ana。」比起中文,印尼青农安娜(音译)一口流利的英文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我的名字是Diana,但大家好像不太会念,干脆就直接叫我Ana。」安娜笑容腼腆,带着阳光的清新感。

因为台湾农业很棒

今年二十四岁的安娜,是台湾农业部「外国青年农民来台实习计划」中,第二梯自印尼(二〇二二年)来台实习的青农。大疫前的第一梯次(二〇一九年)实习青农,返国后现已陆续成为印尼在地的农业生力军。

采访农场前,农民辅导司农业人力发展科的科长黄淑蕙,提供资料为我们进一步说明,这个计划主要媒合外国青农于台湾农场技术实习,「目前参与国家为印尼及菲律宾两国,由两国农业部门选派十八至三十六岁有实际农耕经验的青农、农校毕业生或有意经营农业之人员,于我国农、畜、禽及养殖业之实习农场实习,来台技术实习期间为十二至二十四个月。」并且,为照顾其工作权益,工时、津贴与保障皆有规范,订有相关技能考核等;青农返国后,有机会运用习得的农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二十四岁的安娜笑容腼腆,说话条理清晰。

「我在印尼读的是跟农业有关的大学。」谈起为什么会想要从事农业,安娜说话条理清晰,音调轻柔,「我觉得,我们永远会需要农业。它供应我们每天的饮食,生活离不开农。」她看好农业发展的前景。原以为安娜来自农人世家,进一步询问才知道,父亲为军人、母亲从事护理工作的她,对农业的热情与知识完全是自发性的。「我父母全力支持我从农,不用跟着他们从事相同职业。他们觉得很好。」安娜曾细心做了台湾农业相关研究,才决定参与实习计划,「台湾的农业很棒,所以我选择来这里学习。而且上植农场主要是有机耕作,更是一个难得的实习地点。」

不仅是农业 还有机

上植农场主打生产履历、有机认证与友善环境种植的叶菜类农作,说起来是承继父母辈的农耕信念。口气豪爽、言谈幽默的黄博典解释:「妈妈总是说我们自己吃得安心,才敢给别人吃嘛。」八年前回来接手农场的他,就决定希望带动地方发展有机认证,并进而结合在地包装与共同运销。

对台湾农业、对上植怀有期许与细致的未来蓝图,黄博典于二〇二〇年获选百大青农,曾任「云林有机农民协会」理事长,也是现任「西螺青农」副会长。不仅专注协力在地农业发展,更前进校园,将食农教育推广至下一代。善于结交朋友的性格,让黄博典与上植的农业发展之路,得以开拓更多方向与可能;农场也从一开始父母辈的四分地,延展至如今十公顷的耕种面积,并持续增加中。

对台湾、云林在地的农业发展,黄博典怀抱期待、目标。

「现在主要作物是皱叶白菜、油菜、小松菜等。」黄博典说明:「按照种类的不同需求,分有露天跟温网室耕作。」他与父亲黄福寿一起打造四公尺高钢骨的「五星级」温室,既通风排水又耐风耐雨,曾成为《丰年》杂志报导温室主题的亮眼范例之一。「要做就要想一些还没有人做过的事。」黄博典这么说。也难怪安娜谈起自己在此的实习经验,总是愉快且笑意满脸。

最棒的工作伙伴

今年,上植农场总共有五位实习青农,两位来自菲律宾,三位来自印尼。对黄博典来说,实习青农等于白纸一张,他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她们实作、熟悉农务工作,与经营农场所需的一切知识。一开始,每个人的任务都一样,就是走进田里身体力行地实作;熟悉田间工事后,再依照农场分工需求,各自派任不同环节的工作。极富弹性也多元学习。认真肯做又聪明,在他眼里,安娜称得上是最棒的工作伙伴。

黄博典直夸安娜是很棒的工作伙伴。

安娜今日的农场工作,是在包装场包装出货;她以「学姊」的经验,领着两位第三梯次(二〇二三年)的印尼青农学妹,一块儿手脚俐落地工作。包装厂在去年落成、使用,黄博典希望藉设立自家包装场让相关出货能更有效率。上植农场现在主要供应学校营养午餐,以及量贩店的包装叶菜。鉴于农场产量越来越大,黄博典开玩笑哀叹着工作人员永远不够;但借此也可明白,近年来食农教育的有效推广,让消费者对于产地、有机认证食材越来越重视,需求量倍增。

每日都有必须完成的预估收成与出货量。

无农药、各种手工虫害防治,艰辛农务让这些丰硕收成更显不易与难得。

这里一切都好快

包括安娜在内的几位实习青农,一日工事跟台湾一般农人早作、午休、晚作的日程差不多。采访时正好遇上今年三月中起的印尼穆斯林「斋戒月」,但除了进食时间有所限制,整体没有什么影响,黄博典说。「我们会注意她们生活有什么需要,也会让她们带些自己种的菜回去煮之类,相处起来没什么问题。主要就是尊重彼此的文化与宗教信仰,斋戒月期间其实也没有不方便。」

安娜则说,初到台湾时,已有心理准备文化截然不同,但让她真正惊慌的是台湾一切都很快。不论生活、工作,每个人行动都很迅速。幸好,在黄博典跟农场工作伙伴协助,她才能加快手脚,顺利适应。

不论印尼或台籍,相处起来就像一家人。

三位印尼实习青农一起进行包装工事。

去年抵台实习的印尼青农认真磅量叶菜、装袋。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乡间小路杂志》。

※了解更多,欢迎前往《乡间小路粉专》。

※本文由乡间小路杂志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