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柏格曼:一边走路一边流血的大师

柏格曼。(图/金马影展提供)

文/陈乐融

纪念大师百岁冥诞而拍的纪录片《柏格曼:大师狂想》(Bergman:A Year in a Life ),为我们揭露1957年,大导演英格玛柏格曼(Ingmar Bergman)年方39岁,一年内有两部电影(年初的《第七封印》与年底的《野草莓》)、四出舞台剧、一部电视电影和一出广播剧问世

这样创作制作质与量,震慑多少没天分的人,又羡煞多少没机会的人。多少人苦于无法成案,没有资金,创作被打枪,但那时,柏格曼享有天堂般的待遇——没人干涉创作,拥有喜欢且全力配合的幕前幕后班底;不管是否有婚姻,在剧院片场想追谁就追谁;从通路媒体大众全面追捧——他正处于一个大师的上升波段

即便如此,他依然是凡人,有严重的胃溃疡,清晨四点半就无法再睡,不吃蔬菜专吃某种饼干饮食失调,以及无时无刻挥之不去的焦躁。更不用说,在他清冷严峻的作品背后,同事朋友形容他是色情狂、控制狂、自大狂、脾气非常坏。依他这种高速工作的产出,极其明显还有躁症(得忧郁症是他七十年代的事)。他晚年受访时说错小孩数量,也不记得他们任何一个是哪年出生。

一度因税务问题自我放逐德国八年,回归瑞典后的柏格曼,在影、视、剧场三界都权倾一时,他变本加厉的完美主义,被属下形容为「他的愤怒能摧毁一切」;另位演员回忆道:「那些阿谀奉承真是惊人...典型霸凌,令人反感的游戏。」因为被奉为国宝,又掌握演艺界人事权,曾专注自我探索的艺术家变成了像军阀一样的存在——更不用说他的自传充满真伪难辨的资讯,哪些是幻想,哪些是包装,已没人知道。

管家形容他:「再没有比他更寂寞的人了,感觉就像一边走路一边流血。」这意象真的很好,只是也真的有点惨。

●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游走于作词家作家主持人编剧文化评论家品牌营销顾问人文心灵讲师等多种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