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是什么缔造了台湾流行音乐的辉煌(上)
一代巨星邓丽君的天籁嗓音跟美丽倩影永远留在歌迷心中。(邓丽君文教基金会提供)
题记:一首好歌为什么能如此扣人心扉?因为它有着诗一样的文字,梦一样的旋律,天籁一样的人声,如此多的美好汇在一起,叫人如何不爱。轻轻翻开记忆的匣子,不用刻意寻找,相信总能发现不少来自宝岛台湾的好歌曾让你百听不厌、如痴如醉。
置身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无形的网路,自从智慧手机铺天盖地地出现在世界,一切似乎都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有手机就可以为所欲为。以至于手机依赖症成为现代人的通病,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着手机悄然入睡的。在智慧手机出现之前,我们还曾拥有MP3、MP4、游戏机、电子书,早些时候还有Walkman这种如今看起来十分笨拙的东西。可即便笨拙,Walkman带给我们的那段由各种港台歌曲相伴的纯真时光,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有种岁月如歌的感怀。一个MP3、Walkman不知妆点了多少年轻男女的梦啊,本人就有好多次因为熟睡后没关Walkman,白白浪费电池的经历。这一方面要归咎于Walkman和电池技术的局限,更多的还是要怪那些歌真的太好听了。尽管每次都会心疼,但没歌听的时候心更加难耐。
提起那时候的港台音乐,真是群星璀璨的空前盛世。比起香港的歌曲,我更青睐台湾的音乐。香港的流行音乐虽然也红极一时,但是由于粤语歌占的比例较大,总觉得难以产生共鸣,唯独来自台湾的国语歌曲能既品质出众,又能被所有的华人世界所共赏。台湾之所以能引领华语歌坛,胜在有一大批音乐人才,其歌手的专业水准是别的地方无法相比的。香港的知名歌星大多是从影视业出道,唱歌似乎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我们经常能发现香港歌星在唱国语歌时经常咬字不准,或是存在唱功的缺陷,而台湾的歌星们基本上自始自终都以演唱为主业,邓丽君等前辈扎实、深厚的唱功也为台湾歌手的演唱水准树立了典范。
从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邓丽君、甄妮、凤飞飞、费玉清、苏芮、齐秦、赵传,九十年代的周华健、王力宏、张惠妹、小虎队,到新世纪前后的周杰伦、SHE、蔡依林,再到现在仍然走红的五月天、苏打绿等等。每一个都是华语乐坛响当当的旗帜性人物。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活跃在华语歌坛的台湾歌星可谓不胜枚举,还有江蕙、蔡幸娟等虽然在大陆名气不大,但在台湾、东南亚却名声赫赫的人物。
虽然上述不少人当红的年代已经远去,但这些歌星的魅力和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同一颗颗不落的星辰始终闪耀在时光的星河中。这些成功歌手背后还有很多诸如罗大佑、李宗盛的知名词曲作家、制作人用富有创造力的幕后工作为台湾音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据统计,流行音乐自1970年代在台湾市场打开以来,台湾便是全球华语音乐的创作中心,迄今全球80%的华语音乐都由台湾音乐人创作。例如,90年代的四大天王、王菲等香港巨星的成功事实上也深受台湾音乐的影响(比如郭富城就是台湾飞碟唱片捧红的)。哪怕近十年来走红的梁静茹、无印良品、林俊杰、孙燕姿等东南亚歌手背后的推手也是台湾音乐人,前两位的制作人是李宗盛,后两位的推手则是林秋离,让事业在台湾起步几乎成为东南亚歌手共同的选择。对于华语乐坛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台湾现象,我始终心有疑窦,究竟台湾这个面积不大的海岛存在什么土壤能孕育出如此繁盛的音乐世界?
■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
这段时间通过一些机缘结识了几位台湾资深乐迷,每次和他们交流都能增长不少现代音乐知识。谈起台湾音乐的兴起,他们总会提到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校园民歌运动」。有位朋友形容说,当年的校园民歌运动就像宇宙大爆炸,台湾乐坛的星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大约40年前。1976年12月的一天,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在校内正在举办一场西洋民谣演唱会,当时类似的演唱会在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的台湾司空见惯(主要是受美国影响),市场也缺乏优质的原创歌曲,充斥着翻版唱片。轮到一个叫李双泽的青年登场。他看到之前的表演者都唱的是西洋歌曲,志在创作国语歌曲的他早已无法按捺心中的愤懑,刚一上场,就拿起一瓶可口可乐,大声问台下观众,「我从菲律宾到台湾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轻人喝的都是可口可乐,唱的都是西洋英文歌。请问各位,我们自己的歌在哪里?!」接着他开始演唱《补破网》、《国父纪念歌》等民谣歌曲,引起台下一片嘘声。这一事件,在崇洋媚外已久的台湾文艺界引起了蝴蝶效应,关于「中国现代民歌」的一场论战由此发起,并在之后几期的《淡江校刊》上有热烈讨论,史称「淡江事件」。(李双泽之后因为在海边救人英年早逝,他创作的歌曲《美丽岛》在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淡江事件」发生的前一年,音乐人杨弦在台北举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演唱会,他发表了六首根据余光中诗作谱写的歌曲,吸引了不少文艺界知名人士参与,获得了广泛赞誉。
在「唱我们自己的歌」的时代感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民歌运动在台湾拉开序幕,在此后的多年里一股民歌热潮席卷了全岛。当时著名的民歌手尚有齐豫、陈明韶、包美圣、赵树海、李建复、叶佳修、苏来、潘越云、郑怡、王海玲、王梦麟、木吉他合唱团等(仅罗列了一部分)。此时大量的歌词是知名作家的诗作,如三毛、余光中、席慕容、蒋勋等人的作品,人文底蕴深厚,洋溢着浓浓中国风,而随着罗大佑(他也是从将诗作改成歌起家)、侯德健、李宗盛等优秀歌曲创作人的介入,民歌运动有了质的飞跃,比初期的淳朴无瑕多了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民歌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些当时创作的优秀作品还深刻地影响了大陆。比如后来在大陆广为传唱的《龙的传人》就是台湾校园民歌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为侯德健。此外,还有《橄榄树》、《如果》、《月琴》等大量动人的歌曲。
除了校园演唱之外,广播人陶晓清也是台湾民歌发展的重要推手。她把杨弦的歌作为第一首中文歌曲在节目中播出,激发了不少年轻听众的创作热情。随后她开放自己的节目,让年轻的音乐创作者有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1977年,陶晓清邀请胡德夫、朱介英、吴统雄、杨祖珺、吴楚楚、韩正皓、陈屏、杨弦等八位民歌手灌录了唱片《我们的歌》,极大带动了校园民歌风潮。 差不多同期,新格唱片推出了金韵奖,海山唱片创办了民谣风,这两项鼓励年轻人原创的民歌创作比赛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此外电视歌唱比赛节目如五灯奖、六灯奖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励一代年轻人创作属于自己的歌,并将民歌带向市场化。这些在民歌时期中脱颖而出的创作者,为台湾之后二十多年唱片市场的繁荣打下了人才基础。
本文由两岸青年公众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