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藻礁发现柴山多杯孔珊瑚栖地 环团吁中油停建接收站
▲桃园大潭藻礁发现第一级保育类-柴山多杯孔珊瑚生长旺盛 。(图/桃园在地联盟提供)
中油兴建第三天然气接收站预定地的桃园市大潭藻礁有重大发现,过去只在高雄柴山发现的第一级保育类「柴山多杯孔珊瑚」,在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发现该种珊瑚,藻礁地区面积又是高雄柴山的数倍,有可能是台湾最大栖地。桃园在地联盟理事长潘忠政表示,将立即向主管机关申请指定其为自然地景,吁请农委会启动第一级保育类动物保育措施,也呼吁中油另寻替代方案。
桃园在地联盟等环保团体于6月8日世界海洋日,邀请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教授陈昭伦与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静榆,共同前往大潭藻礁深入调查该区生物多样性。
陈昭伦说,当地不到两百公尺内有5个珊瑚群体,采集带回中研院以型态、电子显微镜与DNA生命条码等技术分析,意外发现该区拥有第一级保育类「柴山多杯孔珊瑚」,23日桃园在地联盟等环团请陈昭伦及刘静榆向外界公开,陈昭伦说,海洋日当天在与桃盟进行现场会勘时,由当地志工发现在水深只有不到10公分的小潮池中有类似像红色藻类的迹象,他当场进行确认就断定是珊瑚,不是藻类。
▲被列为第一级保育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最大栖地可能就是将被中油第三天然气接收站预定地的大潭藻礁内。(图/桃园在地联盟提供)
陈昭伦表示,经过现场外部形态初判就百分之九十确定应该是今年5月农委会公告为野动法第一级保育类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后来又陆陆续续在不到200公尺之内找到4个珊瑚群体,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他采了这5个珊瑚群体部分的组织与骨骼回去中研院进行分析。以型态、电子显微镜与DNA生命条码等技术,确认由大潭藻礁所采回来的珊瑚就是「柴山多杯孔珊瑚」。
陈昭伦表示,当初花了25年时间确认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原本以为只存在高雄柴山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的「孓遗种」,没想到会在相隔超过300公里的桃园大潭藻礁找到它的踪迹,真的是个意外。因为在这三百公里的海岸大多是沙、泥滩或是河口等栖地,只有到桃园之后「生物礁」的出现,显示大潭藻礁对于该种珊瑚的重要性是无可取代。因此,除了加强柴山多杯孔珊瑚保育必要性的科学证据之外,也开启了这种可能是「孓遗种」珊瑚更多在演化、生态、遗传等等研究课题。
刘静榆进ㄧ步说,除了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外,大潭藻礁还孕育了更多物种等待被命名或是被发现。例如,在中油环差报告引用了海洋大学林绣美教授在观新藻礁的研究指出,光珊瑚藻就有八种可能的世界新种。而我们在紧邻观新的大潭藻礁也同样发现疑似新种的珊瑚藻,显示大潭藻礁的生态多样性ㄧ点都不输给观新藻礁。
▲潘忠政:抢救桃园大潭藻礁不要说再见 。(图/记者杨炽兴摄)
潘忠政表示,抢救桃园藻礁漫长的路上,这一路与被动的官僚体系争取藻礁生存尊严的过程中,特别感谢特生中心刘博士12年来以她无比坚毅的精神潜心研究并提供厚实的藻礁论述;也感谢陈十弓月戈今天以科学方法与专业技术证实大潭藻礁存在着一级保育类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这次面临最严峻的破坏威胁。但这次被列为第一级保育类物种—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重大发现,给抢救的志工伙伴很大的信心,未来除向农委会等政府相关单位申请指定其为自然地景,吁请中油公司应该面对桃园大潭藻礁的无可取代性,及早寻觅第三天然气接收站的替代方案外,也将朝向国际发出SOS讯息,期盼国际社会一起重视、抢救这个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地景。
潘忠政说,这一路与被动的官僚体系争取藻礁生存尊严的过程中,她特别感谢特生中心刘博士12年来以她无比坚毅的精神潜心研究并提供厚实的藻礁论述;当然也要感谢今天以科学方法与专业技术证实大潭藻礁存在着一级保育类的柴山多杯孔珊瑚,让抢救桃园藻礁的实质意义推向更有利的位置。最后他呼吁政府相关单位应该面对桃园藻礁的无可取代性,及早寻觅第三天然气接收站的替代方案,让本案获得真正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