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鸿源/「体罚」造就了希特勒等独裁者
▲体罚只有短期吓阻效果,却可能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长久以来,体罚始终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大家普遍认为,小孩不乖就是要打,以致华人世界有「孩子不打不成器」或「爱之深责之切」的成语,外国则有「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的成语,后者据说还出自圣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许多人认为教育其实可以用爱与引导方式来取代体罚,毕竟体罚方式是落伍的,何况我们对于动物的训练都可以用爱的教育,为何对人不能呢?难道人不如动物吗?训练动物的方法就是──「忽视你所不喜欢的,奖励你所喜欢的」,难道对不听话的小孩不也可以如此吗?
很多教师或家长无法想像一个没有处罚体制的教育,由于他们自己也曾是在暴力中成长,所以他们也偏好要体罚,因为他们很早就学会去相信体罚带来的「成效」。至于孩子受苦时的敏感性,他们既未在自己的童年中培养出来,也无法在求学时习得,因此他们几乎没意识到,体罚最多只在短时间内对不听话的小孩有其「正面」吓阻效应,但长期下来将会增强孩子的攻击行为,甚至会影响其日后一生的发展。
当一个在家或在学校常因没有做功课而被打的孩子坐在学校教室里上课时,他的所有注意力必须集中在如何避免被体罚,那么他便几乎无法专注在课业上了。孩子会很紧张地观察老师,随时为了挨打而作准备,对这些孩子来说,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宿命,他们几乎不可能会对老师所讲的东西产生兴趣,只是被迫痛苦学习,这是台湾许多人四、五、六年级生中小学常有的共同经验。我们来看看体罚对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影响。
希特勒为何对犹太人恨之如骨?纳粹党为什么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一般认为与家长与学校的体罚不无关系。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脾气暴躁、严厉而且残忍,经常虐待和殴打,且学校老师也是如此,常对他体罚,长大后的希特勒常将这种不愉快的经验归咎于老师的错,埋怨教过自己的老师,甚至有时候还会辱骂这些老师,只有母亲获得他的感激。
根据《希特勒秘密谈话录》中的记载,希特勒在跟德国纳粹高级官员谈话的时候,常常会嘲讽自己儿时的老师与同学。他常以自己的成功来反证当年那些老师与同学的失败。其身边纳粹官员事后回忆说,每当希特勒谈论到这些事的时候,总是得意洋洋。我们不难理解,这就是希腊神话中的「水仙花」心态。
蒋介石小学时也常受到老师体罚,他自称「幼性顽钝,弗受绳尺」,换言之,他常因上课时调皮捣蛋,备受老师体罚,所以街坊邻居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瑞元无赖」。他的老师──任介眉,都常给予严厉责骂与体罚,以致在幼年蒋介石的心目中留下了难以抹灭的阴影。
1946年10月21日,60岁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第一次飞抵台湾时,想起了小学时所受的苦难,由耿耿于怀。在当天的日记中,蒋介石把对日本人的痛恨都强加在以上两位老师的身上,他回忆道:「9岁之年,追溯塾师任介眉之残忍、惨酷、跪罚、毒打与痛骂、咒诅,几乎非人所能忍受。此非严师,实是毒魔。如任师当年不死,则余命或为其所送也。」
史达林的残暴性格来自家庭,因为小时候他父亲经常酗酒后毒打妻儿,让他从小痛恨父亲。毛泽东的残暴性格则来自家庭与学校,小时候其父亲与老师常对他体罚,让他心生痛恨。
可见无论是学校的体罚,或是家庭的家暴,都是违反人性,会在人心中植下恨的种子,有机会就会爆发出来。如果希特勒、史达林、毛泽东与蒋介石等独裁者,从小有受到父爱,或是遇到有爱心、耐心、能循循善诱的老师或褓姆,他们日后不至于是那个样子。
目前许多家暴或体罚,就是因为许多家长与老师缺乏爱心与耐心所致。如果老师非体罚不可,首先应该征求家长同意,且应以不让学生身心受伤害为底线,否则难保不会再有悲剧发生。最好是以鼓励取代责罚,启发小孩的自尊心与荣誉感,以做错事为耻,从而自动自发改过。
如果我们漠视体罚的严重性,有可能塑造出未来的独裁者。其实对于犯错且屡劝不听的学生,可以用隔离、奖励、激将法或退学处分,不需体罚,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学习意愿。
热门点阅》
►邓鸿源/邱吉尔伟大的原因 良好的教育造就潜力发挥
►邓鸿源/国内博士班为何不再吸引人?
►邓鸿源/论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与妥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