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南巡救经济 朱调控稳大局

1992年1月,邓小平深圳南巡,标志着大陆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中新社

1998年7月27日,时任大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左2)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新华社)

2001年辞世的「科技之父」李国鼎。(本报系资料照片)

邓南巡加油 朱调控煞车

1989年六四事件后,大陆遭到各国的封锁国内意识型态争议激化,经济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危机。还好,中共元老邓小平于1992年初南下鼓动改革思潮,吸引投资热潮,让大陆经济恢复生机。但很快的,「大干快上」的作法又引发经济过热、物价飙涨,时任副总理朱镕基临危受命,既收紧信贷,又搭配财税金融、物价等改革,才让大陆经济重回正轨,实现软着陆。

六四事件后,大陆经济路线重回计划体制老路,当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判定改革开放进展过快;加上西方各国政府对大陆的经济制裁,大批外商停止投资大陆,甚至抽逃资金。影响所及,大陆外贸出口下降、旅游业萎缩、经济下滑、市场疲软、生产萎缩。

邓南巡 释放开放讯息

为扭转经济危机,邓小平在1990年3月对媒体说:「特别要注意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确实保证这十年能够再翻一番」;不过,北京执政当局并未理会他的意见。

因此,邓小平决定到南方开放城市巡视,把开放讯息释放到海外,然后透过「出口转内销」,扭转北京的左倾风气。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邓小平在大陆南方的深圳、珠海、广州、上海等地巡视及讲话,重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要争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邓在南方的讲话和活动一开始,只有《深圳特区报》报导,后来是日本共同社、英国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外媒争相转载,才引起北京关注;即便如此,3月30日,《光明日报》未经上级批准转载《深圳特区报》的报导还是遭到批评。后来,在邓小平的运作下,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才跟着转载。4月1日,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才首次公开回应邓南巡讲话。

按照邓的想法,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受到大陆对外开放政策的鼓舞,1992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0.1亿美元,是1991年2.5倍;1993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250亿美元,是1992年的2.5倍。此后,大陆一路成为全球最大的引资国。旺旺、统一、鸿海等台商也多在这一年到大陆设厂或投产。

朱调控 解除经济过热

不过,经济过热现象很快又成为大陆最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恢复两位数成长的同时,物价自1993年起也再次出现两位数飙涨,1993年CPI涨幅甚至达到24.26%,情况比六四事件发生前更为严重。

时任副总理朱镕基临危受命,于1993年7月接掌人民银行行长,进行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宏观调控」,目标是实现高成长、低通膨的「软着陆」。勇于任事的朱镕基于1994年一口气推出财税制度金融体制投资体制、企业制度、住房制度、物价体制六个方面的改革。

朱在财税制度上推行「分税制」,使中央取得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地方只拿到小部分;银行改革则使银行不再是官员官商提款机,把银行专业化,成立政策性银行承担政策贷款的任务,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人民币汇率和国内物价取消双轨制,和市场接轨,消灭官员利用特权的寻租空间。这些强力改革制度受到海内外的支持,朱镕基也因此被媒体称作「经济沙皇」。

事后得知,朱镕基的宏观调控还是得自台湾「科技之父」、前经济部长李国鼎的建议。1993年,朱镕基在大连举办「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管理国际会议」,为避免政治敏感,他特别透过世界银行代为邀请李国鼎到北京给他和大陆高干「上课」。

李国鼎 向朱提6建议

在90分钟的「课程」中,朱镕基只听不说,李国鼎提出6大建议,朱镕基在李谈话结束时说:「你的建议,我都会去做。」

后来透过李国鼎本人的手记影印本佐证发现,当时他给出的每一项建议,都成为朱镕基后来的经济政策方案;举例说,李国鼎首先提出中央与地方税收,而后促成大陆采取「分税制」;其次是稳定经济、整顿金融,促成朱镕基提出宏观调控16条;还有加入IMF(国际货币基金)、两岸科技人员交流、健全财政金融法规与证券市场等。

朱镕基升任总理后,由他一手提拔的大陆前科技部长朱丽兰1998年来台访问时,还特别拜访李国鼎,强调朱镕基交代一定要代为表达问候之意。这就是台湾与大陆宏观调控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