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权住宅 可让民众买得起

(图/本报系资料照)

716居住正义游行落幕了,参与人数比不上无壳蜗牛运动,个人深信执政党会继续傲慢下去,民众依然买不起房屋。

从住宅经济学理来衡量购屋者购屋压力指标有两项,一项为房价所得比又称购屋痛苦指数,另一项则为房贷负担率,前者在国际间公认5-6倍为适当,后者则不要超过家户可支配所得33%。根据内政部统计,2022全台房价所得比从第1季9.58倍,第2季上升到9.69倍,第3季再升高至9.8倍,第4季则略降为9.61倍,等于要9.61年不吃不喝才能买间房,六都中有三都都超过11以上,以双北居冠亚军,台北市房价所得比为15.77倍、新北市为12.68倍,台中市则以11.11倍拿下第三。

而从另一指标房贷负担率主要为计算中位数所得家庭购买住宅时,其每月支付房贷金额占中位数家户可支配所得的比率,呈现家户房贷负担情形。而第4季全台房贷负担率为40.25%,房贷负担率超过40%,超出33%有7%之多。显示民众购屋支出已排挤其他家庭支出。

从这两项指标不难发现台湾目前购屋痛苦指数远大于学理上的5-6倍,房贷负担率也远超过33%,因此年轻人对购屋处于无敢不敢想,普罗大众则呈现无奈,要化解购屋压力,让民众买得起,个人认为现在是政府推出地上权宅的好时机,理由无他地上权宅成本因无土地成本,房价会是目前持分带地住宅的一半。

地上权宅的成本结构大致有建筑造价、管销费用、建商利润与税负,以目前造价每坪16万元,加上4万元管销费用、利润与税赋,地上权宅若以20万元计算,30坪房屋则为600万,40坪房为800万,加上车位100万,因此一般民众购屋大致在700-900万间。

地上权宅当然要由政府拿公地来兴建,民众购屋向政府缴地上权金一如缴地价税,政府是一点也没吃亏,而民众购屋可向银行申贷购屋贷款,全额贷600万分50年摊还,不计息每年摊12万,50年一到政府可拆屋,再重新盖新宅,民众买地上权宅,就好比付房租给政府,买此类住宅一样可在市场交易。

推动此一政策须由政府大力支持,首先是政府要将公有土地大量释出让建商建屋,其次是要鼓励建商来代建,而且公股银行先带头提供贷款,解决建商盖屋资金压力,最后是政府要求银行提供消费者长期贷款30-50年,让消费者感受缴贷款好像是在缴房租,让消费者感到买比租好,届时房价就不会不合理飙涨,或许民众就不会大叹居不易了。(作者为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