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 带动非接触感测商机

目前非接触感测的应用趋势主要有四大类:红外线热像感测、毫米波雷达感测、ToF(飞时测距)3D感测、环境气体感测。图/路透

COVID-19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及产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总量将萎缩3%。为了防疫、减少手部接触频率,催生非接触感测商机台厂若能洞察机会超前部署,可望抢下非接触感测市场大饼

COVID-19疫情从年初爆发后,一路从亚洲蔓延至欧洲美洲,为避免接触感染扩大疫情,加速各类非接触式感测科技产品问世,以技术分类来说,目前非接触感测的应用趋势主要有四大类:红外线热像感测、毫米波雷达感测、ToF(飞时测距)3D感测、环境气体感测。

截至2020年,预估这四项防疫用的非接触感测年产值总额将上看24亿美元,预估2023年产值接近翻倍达45亿美元,其中红外线热像感测最受青睐(19.2亿美元),其次为ToF 3D感测(9.4亿美元)、环境气体感测(8.9亿美元)、毫米波雷达感测(8亿美元)。由于体温作为疫情掌控的指标之一,红外线感测耳温枪、额温枪需求大增,据台厂回报,今年出货量较去年同期成长近10倍。

另一方面,由于居家防疫的时间延长,凸显居家照护、健康管理议题,带动毫米波雷达及ToF 3D感测应用,这两项技术与红外线热像感测同样具备去隐私化、去识别化优势,可应用于安养照护中心或居家住所,非接触侦测长者胸腔呼吸变化与活动状态。

同时近期欧洲科学家初步发现,空气中的悬浮微粒检测到新冠病毒,显示病毒在空气仍有可能存活,PM2.5微粒子加上传染病毒,将加速环境气体与微粒子感测应用的脚步,这项技术同样被视为未来发展非接触科技的重点项目之一。

非接触感测加速整合AI、生物辨识

在疫苗尚未问世前,防疫将成为新常态,在非接触感测领域,台湾厂商进入市场的策略布局建议可针对不同使用情境,强化应用载具的整合,例如ToF 3D感测应用于医疗照护,搭载医疗用四轴机器人、自动搬运机器人,取代医护人员递送可能受感染的物资,降低接触感染风险。

随着居家防疫需求提升,大范围侦测的应用,将从公共交通拓展到居家,部分系统厂商尝试将感测技术应用于居家浴室客厅玄关,针对居家被照顾者的活动空间做大范围监测,透过感测设备整合于各种载具,例如电灯天花板墙壁,借此侦测用户的活动力

除了场域的结合,在技术方面,防疫科技可朝向AI、脸部辨识多加着墨。例如在家庭内除了非接触量测生理数值,还可搭配影像语音、生物指纹等辨识,延伸解决方案价值链,进一步整合居家安全、门禁防盗等功能,提升居家安全的保障。

今年CES新创业者尝试将人脸影像辨识,整合非接触心跳量测的创新技术,近期国内学界也积极讨论相关技术可行性。未来感测技术将大量结合AI运算,搜集人体生理或环境变化等数据后,进一步搭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打造「感知、判断、决策」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提升感测应用效益。

台湾半导体产业具优势

去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后,带动全球感测元件转单效应,台湾感测产业为受惠者之一,加上今年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多国生产基地被迫停工,造成产能持续下降,台湾在感测元件掌握一定程度制造能量,防疫成绩又名列前茅,未来营运有机会逆势上涨,进一步带动订单能见度

最后针对非接触感测市场的布局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各种场域的需求,发想更多样化的使用方案,尝试将感测元件结合更多系统应用载具,从非接触式量测的单一应用,延伸为整合量测、监视、辨识的解决方案,同时弹性调整策略聚焦在非接触防疫项目,相信台湾在防疫科技领域,将能开创市场新蓝海。(本文作者为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资深研究员谢孟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