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也可以是春风雨露

(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中国海关总署2月26日透过《海峡两岸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平台通知,因台湾凤梨多次「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故将从3月1日暂停我方凤梨输陆。陆方凤梨禁令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政治因素,但也因为陆方透过两岸协议机制通报,或许此一微妙讯息,能成为两岸务实对话契机

中国大陆是台湾凤梨的主要外销市场,去年对大陆出口约4万公吨金钻凤梨,占凤梨总出口量的95%以上。而且台湾凤梨的检疫合格率高达99.79%,已属世界水准,过去若有检出病虫害,也会透过协商或采熏蒸处理。

这次陆方闪电宣告凤梨禁令,确与惯例不同,且不排除政治因素。第一,中国大陆国内因素可能是其本土凤梨大产。2018年就有新闻报导广东省扩大凤梨种植面积导致严重滞销。大陆官方祭出台湾凤梨禁令后,大陆媒体随后力推大陆本土凤梨。新华社和央视近日陆续报导广东徐闻的凤梨即将上市,当地还打造「菠萝高铁专列」送货到大陆各大城市。换言之,任何替代性高的贸易产品,终究要面对输入国优先保障本土业者问题,当中国大陆本土凤梨盛产时,台湾农产品销路难免会遇到挑战。

第二,则是大陆长期对台的经济诱劝。这一波凤梨禁令还是有台湾人得利。台湾销陆凤梨的主要竞争者不是广东凤梨,而是海南的金钻凤梨。而海南的金钻凤梨则是由台湾人与其陆籍配偶将技术带过去扩大种植成功。也就是说,当陆方紧缩台湾金钻凤梨进口的同时,也保障了赴陆种植金钻凤梨的台商利益。这也属于陆方长期单边吸引台商西进并给予特殊照顾案例

第三,凤梨禁令也可能是以经围政的手段。由于原本将输出的凤梨滞销,农户首先将面对冲击,若滞销的凤梨转入台湾本土市场破坏价格平准,又可能引起广大凤梨种植农友的不满,进而造成民进党中央或地方县市首长的压力。从经济施压的角度观之,中国大陆本就盛产的芒果或者其本土较少种植的莲雾释迦也可能名列下一波禁令清单。期待事态不要再往坏的方向走。

危机也是转机,若双方有意愿谈,那就尽速安排磋商凤梨检疫议题。我们无法预期凤梨禁令之下,农友与民众会将责任归咎于谁,但是从民众踊跃购买凤梨的热潮看来,挺农友、挺台湾的气氛甚高,如果北京放弃就现行管道沟通凤梨检疫议题,那么更有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政治副作用

2009年12月22日第4次江陈会谈签订的《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是两岸官方就两岸农产品贸易检疫检验的联系沟通平台。这是「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也是蔡英文总统所说的九二会谈以后的「既有政治基础」之一。

凤梨事件爆发迄今,总统与行政院仍将本案定性为检疫技术层级议题,这就意味着政府有注意到,陆方是透过既有的两岸协议传达讯息。这个讯号不仅意味着两岸官方对话的机会之窗还在,更足以令人展望两岸能透过这个既有机制,就凤梨检疫与解除进口管制做有意义的对话与协商。

2月26日,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就曾表示,两岸之间政治性较高的活动还要累积相当的互信。他认为就民间的商务、文化或其他方面的两岸交流,将会是累积互信的开始。

笔者认为,两岸的思维争点主要是体现在,陆方习惯先有「顶层建筑」,先讲前提,但台湾社会则习惯由下而上地堆积木。凤梨事件是一个适合由下而上堆积木的议题。若两岸针对检疫问题透过既有协议机制处理争议,针对各项农贸产品可能产生的检疫风险做出协商、订定通用的规则,将是累积互信与善意的重要之举。两岸需要先从民间的商贸事务着手解开心结,才有机会解开政治层次上的心结。(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