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马英九是研究开放探亲操盘手──海陆两会30年 设立秘辛(一)

1993年12月,陆委会主委高孔廉举行记者会,针对即将召开的两岸「台北会谈」发布大陆政策说帖。(韩同庆摄)

编者按:本文作者高孔廉,1995年曾任陆委会主委,2008年5月26日起,担任海基会副董事长秘书长,2015年2月11日,出任国民党主席特别顾问兼大陆事务部主任。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是中华民国办理海峡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的民间组织,但因为其业务授权和指导机关为大陆委员会(陆委会),实为一个半官方机构。成立于1990年11月21日,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运行。作者为陆委会和海基会成立时的参与者,也先后担任两会要职,2021年适逢两会运行30周年,特撰系列四文以兹纪念。

今年是政府处理海峡两岸事务专责机关大陆委员会及伴随成立的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时刻,这两个单位应该扮演两岸关系沟通润滑的角色,不过这30年来两岸关系都是曲折起伏,甚至惊涛骇浪,失去了应有的功能角色。

回顾两岸关系自1949年来经历了「军事冲突」(1949-1979)、「冷战对峙」(1979-1987),当时两岸的政策是所谓的三不─「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然而在1987年起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国内的因素是1949来随同政府来台老兵,许多是单身的,他们年岁大了,思乡情绪,总想返家见见父母亲人;国际的因素则是美苏两强对抗的情势趋于缓和,当时的一个英文名词称之为Detente,因此蒋前总统经国先生找了一些重要幕僚研商,决定于1987年11月2日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于是展开了「民间交流」的时期

在开放民间交流之前,政府机关并无专责处理两岸行政事务的单位,但交流系必会衍生婚姻、亲属认定、遗产继承等事务,两岸交流相关法规人员往来、经贸活动等,也必须因应新订或调整。因此为了处理此类新生事务,政府乃决定先成立一个任务编组,1988年7月指定行政院院长施启扬担任召集人,找了时任研考会主委的马英九担任执行秘书,因为当时研考会与行政院同在行政院大楼上班,上下楼沟通方便又快速,且施马两人又有师生情谊,再加上马英九是蒋经国总统指定研究开放探亲的操盘手,因此顺理成章,就找马英九接下重任

而当时马英九才刚由总统府第一局局长调接魏镛的研考会主委一个月,他自觉还没熟悉业务,就很客气的回来问我说,能不能再接此重任,我当时即回以研考会的业务已上轨道,日常例行的事,同仁都能顺利处理,倒是两岸的事务将来必是政府施政重中之重,而且研考会当时也已进行此一前瞻性研究,认为两岸终将有所接触,因此,我主张应该接下此重任。他就要我担任副执行秘书,并从研考会调了几位同仁兼办此一业务,同一时间,由于大陆事务广涉各部会业务,因此也请相关部会各推派一位同仁,每周前来半天兼办,而临时办公室就简陋的设在行政院大楼后栋,面临北平东路的员工餐厅楼上。

大陆工作会报的首要工作就是订定政策及法规、制度建立等,每个月由施副院长召集,委员涵盖各部会首长,开会研商。首先我们认定应订定基本法规,规范两岸的往来,由于陆委会尚未成立,故多数条文应由法务部初拟,各部会也就专业部分研拟条文,再提到会报讨论,由于它是一个特别法,专门规范两岸事务,既非国内,也非国际,所以拟法的两大原则是采高度管制以及授权行政机关因应情势变化订定许可办法。也由于陆委会尚未成立,故该法研拟时并不如一般法律设有「主管机关」。

不得参与共产党 定义引争议

印象中最特别的是当时国安局宋心濂局长,提到台湾地区人民应不得参与中国共产党,可是法律条文中又不能这么明定,于是广义的定为不得为大陆地区法人、团体或其他机构之职务或其成员,可是这个规定,后来有人故意扩大解释,变成参与大陆篮球队打球或演艺人员表演,亦不许可,当然,多数人员并不赞同,因此也就没有处理。可是限制的范围究应多大,时时引起争议,直到扁政府时期,2004年洋洋洒洒的公告了党、政、军以及所谓的政治性团体等几百个组织,造成两岸往来的一些阻碍,尤其是近年对于青年朋友被聘用为社区助理亦被解释为违法,其实这个职务完全不涉政治,而政府的执法阻断青年的工作就业机会。(待续)(作者为前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