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30周年...传产转型的典范 张金锋:表面吃亏 事后会有回报

传产马达起家,到成为台湾电动车零组件领头羊富田电机堂堂迈入30周年,变身为传产转型典范,期间历经许多峰回路转。

回顾公司的成立,当年我兄弟姐妹们凑了500万元台币成立公司,初期由父亲挂名董事长,所有创业运作都由我负责。从28名员工租厂房起家,先行销木工机、养殖业,再扩充到橡塑胶造纸业产业机械市场,一路以来获得产官学研方面的支持,现在有员工280人、公司资本额也达到3.3亿元。这些年好像蚂蚁雄兵一样慢慢搬,自己也没想到会走到这一端。

回想4年前,因为家族之间以及中钢入股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曾一度萌生退意,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事情不能做一半,这是一种责任。到今天我在公司的占股也没有增加,人生多长、吃多少都有定数,有时候表面吃亏,但后来都会补回来,所以不要太计较,否则没办法做事。」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虽然花甲之年,但我始终如一,就是带劲。「我都不认为自己有60岁,我处理事情的态度一直都像28岁,想干就停不了,例如铜锣科学园区新厂,大家都没想到一年就完成了。」引领公司的思维我要求不断创新,并以navigator(领航者)自期。借着公司30周年的机会,我特意要打造富田的新企业形象,所以邀请加拿大长大的台湾年轻人带着国外团队为富田做企业识别设计(CIS),从管理面、行销面、策略面,把富田好的东西融入新观念,做持续上的改善、混融,希望跟国外交流与融入,「富田不能总是停留在传产思维,下个里程碑是做国际接轨的蜕变。」

要回想这30年,我脑中浮现的是供应商协力厂与客户一路相挺,心中感谢还是感谢。「早期做生意很辛苦,那时业界都用东元、大同的电机产品,小品牌根本没机会,我拿到的第一笔订单是50台、10马力的电机(感应马达)订单,这造就富田转型做技术行销,成台湾第一个做变频马达的公司,此后一路随市场更迭变动,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直到今天有能力做动力系统整合、有能力把引擎车变成电动车」。

做电动车这13年走来是危险重重,当初美系电动车厂找富田合作,我这个外行看电动车以为很简单,殊不知车子会动很简单,要跑得好却一点也不简单。投入后才知道困难重重,马达体积缩小5、6倍(密度则增加5、6倍),还要考虑安全性、要申请IATF升级版等等。不过所谓富贵险中求,很庆幸富田赶上汽车业改革这个百年难遇的时机,尤其这次能得到政府支持,拿到铜锣科学园区的土地盖新厂,我们才有机会跟世界级车厂交手合作。

面对下一个10年愿景,希望富田能够带动台湾下一个重要的产业目标,借由马达的专利,转入到电动车的动力系统。

(本文由富田总经理张金锋口述陈逸格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