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学习成果有6种 过程比结果重要

台大社会系「作伙学团队,过去广泛搜集高中端及大学端对于高中生课程学习成果」该如何呈现的意见,并在今天发表结果。(林志成摄)

高中生「学习历程档案」中的「课程学习成果」要怎么呈现?教育部委托台大社会系团队对高中端及大学端进行调查发现,课程学习成果有6种呈现方式,并要秉持「过程比结果还重要」及「核心素养能力学科知识更重要」等两大原则

大学考招新制111学年起实施,现在高中生必须建立「学习历程档案」,其中「课程学习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部委托台大社会系进行「作伙学:学习历程档案审议计划」,过去办了50场会议,广泛搜集高中端及大学端对于「课程学习成果」的意见。

这项计划的主持人、台大社会系教授林国明表示,超过9成的与会者认为大学在审查「课程学习成果」时,应该秉持「过程比结果还重要,或一样重要」,以及「核心素养能力比学科知识更重要,或一样重要」两大原则。

林国明说,课程学习成果有6种呈现方式,包括学习单、实作作品实验活动纪录主题专题报告、小论文专题研究综整性学习纪录等。高中生在制作课程学习成果时,应秉持三个原则,包括优先呈现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现的完整性、及具体呈现知识和核心素养的能力。

「不建议学生将上课笔记或期末报告直接上传」,林国明说,学生如果只是将整理过的资料上传,大学端会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因此学生在作品前一、两页应呈现摘要内容,说明自己学习动机、过程及心得。

板桥高中校长赖春锦表示,过去老师批改作业后发回,学生大概只看个分数,也不见得会将错误修正。未来升学要看课程学习成果,这对高中教学造成改变,老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思考帮学生留下学习成果;而学生则愈来愈重视资料的整理,并会将学习成果调整到最好后才上传。

教育部高教司专门委员周弘伟表示,高中生呈现课程学习成果的方式很多种,没有一定要什么样的形式,但要将自己过去的学习成果归纳、摘要后,再具体说明自己的体验及心得。教育部会将台大社会系搜集的资讯,纳入大学端申请入学招生的审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