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笔台湾 地方学的新展望讨会共构地方知识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共笔台湾:地方学的新展望」研讨会,来自全台各地的地方学研究者实践者出席发表,与社会大众分享各领域及博物馆如何与地方串连,共构地方知识。(图/记者林悦翻摄,下同)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于4月13日、14日举办「共笔台湾:地方学的新展望」研讨会,文化部长郑丽君出席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针对地方学的策略发表专题演讲,并与台史馆长林崇熙进行焦点与谈,与社会大众分享各领域及博物馆如何与地方串连,共构地方知识,并尝试运用于解决各种地方问题

台湾为世界十大最脆弱国家之一,在灾难不断的风险社会中,如何才能趋吉避凶?需要回到「地方」找答案。台史博长期以来注重在地连结,积极与地方网络串连,鼓励地方建构地方知识,地方知识并不是无用的学院语言,而是实实在在与你我密切相关的知识,能够实际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台史博为将阶段性成果与社会大众分享,投注全馆心力特邀集地方学的学界实务工作者深度讨论地方学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文化部长郑丽君引用黑格尔名言:「这里有玫瑰,就在这里跳舞吧!」表示,世界的知识体系是从地方开始的,每个人都是在地知识的生产者诠释者传播者与转译者,但在地知识如何出发,郑丽君说这是重建历史发展新展望的绝佳起点。重建历史要从重建地方学开始,对此郑丽君有三个展望:21世纪的地方学是由下而上、公民参与式的地方学,期望让社区营造成为在地公共治理的力量,文化部今年也规划了博物馆政策白皮书凝聚共识会议,希望博物馆与在地共同发展;第二个展望是在数位科技时代下,地方学应使用更进步的科技工具,文化部已透过前瞻基础建设预算,把过去数位典藏资料重构于「国家文化记忆库」体系,连接地方知识体系,并与世界知识连结;第三个展望为在地知识是丰富文化的DNA,应在当代社会不断地再生,期盼在地知识学不断地支持台湾文化发展,未来也将借重台史博的力量,让国家文化记忆库的建置与应用可以深根推广。

台史博馆长林崇熙则表示,地方学研究应该是大家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站在不同立场书写地方。既不是专家学者主导,也不同于书写国史的传统。林崇熙进一步表示,未来台史博将致力于11万件馆藏资料的透明化及应用,也会透过文物口述访谈、推广与保存在地技艺等方式持续新地方学的推动,透过社会各领域跨界合作,能有效地面对当代社会议题,并深化台湾历史文化重要特质,在全民共笔的公众参与中,促进社会对于台湾文化的认同。

这2天研讨会结合工作坊形式,强调学界、博物馆与地方民众的参与式对话。首先透过专题演讲及焦点与谈,聚焦社会大众关注的地方议题,其次透过学界的专业讨论,深度分析地方学的各种学术面向。从研讨会各议题延伸,台史博后续将策划「谁主沉浮—水文化在台湾」、「台湾战后社会运动」等特展,分别从台湾水文系统之变迁论证在地知识回应生存环境危机之内涵,以及透过台湾社群行动之历史,看见受压迫者从无力者的结构困境进入公民翻转的有力动能, 深化发展新地方学知识共笔与公众参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