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大秀智慧机器人成果 助产业数位转型迎智慧制造

▲工研院开发国内首创的「大型场域多车派车系统」。(图/工研院提供)

记者姚惠茹台北报导

工研院今(19)日参与「2020台湾机器人与智慧自动化展」,发表10项智慧机器人创新成果,展出全球首创可精准捡货的「AI人工智慧自动标注系统」、协助工厂停机仍可多样生产的「高品质研磨系统」、具多工弹性服务的「七轴驱控整合式关节机器手臂」等,协助产业数位转型。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资料显示,全球企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重新评估供应链管理风险,将加速企业引进机器人,以利制造业生产复苏,推进机器人技术和智慧自动化系统发展,并预估2020年~2022年将有400万台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工厂中运转,协助产业因应市场挑战与经济发展。

▲工研院开发全球首创的「AI人工智慧自动标注系统应用」。(图/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机械机电系统研究所所长胡竹生表示,后疫情时代,分散生产基地、走向智慧制造,满足自动化、减少人力依赖、快速调整和客制化等市场需求,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工研院身为产业好伙伴,已擘画2030技术策略与蓝图

胡竹生指出,因应当前制造业供应链重组、少样多量的生产模式,以及针对人力缺工的社会趋势,致力结合机械、资通讯、电子等跨领域的研发优势,开发多元化与多功能的智慧机器人技术,并将机器人结合AI人工智慧、5G、云端通讯等科技,协助工厂数位转型,让制程更弹性。 工研院开发全球首创的「AI人工智慧自动标注系统应用:随机堆叠智慧取料」,能自动搜集与标注资料,训练各式AI人工智慧辨识影像,以教导机器人取料,相较人工1小时仅标注25张的瓶颈,可做到1小时能标注一万张,标注时间快400倍。

工研院表示,传统随机取料的换线时间为30天,该技术缩短为1天,换线时程快30倍,提高机器手臂捡货的效率,适用于仓储物流、鞋业、水五金和手工具等领域,而该系统结合机器手臂,展出自动捡取糖果或科学面的应用。

▲工研院开发台湾首创的「高品质研磨制程自主化系统」。(图/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开发台湾首创的「高品质研磨制程自主化系统」,整合「虚实整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 CPS)与力量感测器等技术,透过模拟机器人的研磨编程路径,降低实际研磨的误差,误差<1毫米(mm),且能模拟研磨力量,准确度达80%,增进研磨品质。

工研院表示,当产线更换新工件时,还能借由辨识率100%的视觉进料辨识技术,使工厂免停线,也毋须人员操作设定,系统就能立即辨识新工件与模拟研磨路径,达到少量多样、快速换线的弹性生产,可应用于金属加工制品、金属刀具、小型水五金、手工具等产业。 工研院领先市场研发「七轴驱控整合式关节机器手臂」,具备高精度轻量化、驱控模组化等优势,整合马达、感测器、电源转换等元件,模组化的关节能依不同应用来变化轴数,能从事更多轻工业加工、家居服务与生医照护的工作。

工研院表示,七轴驱控整合式关节机器手臂,单臂总重15Kg、荷重比0.3、重现性0.02mm,与六轴机器手臂相比,因七轴的轴数更多,手臂动作更灵活自由、更稳定,提供类人的作业能力,未来结合AI人工智慧、视觉辨识与夹具等,可以让机器人自动辨识、精准夹取物体。

▲工研院领先市场研发的「七轴驱控整合式关节机器手臂」。(图/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