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台湾资本市场应掌握开放契机

图/本报资料照片

最近金管会主委提出,台湾要建立亚洲资产管理中心,并宣布许多新政策,包括在高雄成立实体境外专区,引起关注。台湾金融业配合经济及高科技产业发展,近年快速成长,此时是重新检讨政策开放的最佳时机。

但目前金管会政策主要是以财富管理为主,特别是针对高资产客户。金管会希望将台湾钱留在台湾,光是管理本国庞大资金,就有很大商机,不需要把这块大饼让给外商私人银行。

但在此同时,台湾的资本市场也应提出未来愿景。根据国外经验,国际金融市场如纽约、伦敦、香港等,通常既是资产管理中心也是筹资中心,资本市场相对发达。唯一例外是新加坡,因为其投资人过于浅碟,因此无法形成活跃的资本市场。

为了吸引更多企业在创新板挂牌,最近台湾证券交易所推出「创新板2.0」,提出包括取消合格投资人限制等四大变革,希望成为亚洲新创企业挂牌平台,力拚成为亚洲的那斯达克。

根据安永大中华区IPO调查报告,台湾2024年IPO市场表现杰出,上市、上柜企业共54家,筹资额新台币491.32亿元,整体家数较去年增加22家,金额增加新台币145.05亿元,IPO家数创下2019年以来新高,筹资规模也创下新高。

相较之下,中国大陆A股IPO市场却异常惨淡。预计2024年将有95宗A股IPO,募集资金618亿元人民币,按交易数量和筹集资金分别下降70%和83%,创下自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

至于香港的IPO市场表现尚可,截至2024年11月30日香港IPO预计将有64宗IPO,募集资金超过834亿港币从去年谷底反弹,约成长80%。前三大IPO包括美的集团(312亿港元)、顺丰控股(56.62亿港元)、地平线机器人(54亿港元),贡献了约51%的占比。

■台湾IPO规模偏小,亟需新的上市来源

我们应该觉得很满意吗?其实不然。台湾资本市场的确比过去几年好很多,但募资金额跟区域市场相比,仍属后段班;以亚洲地区来说,落在印度、香港、南韩、印尼、日本、马来西亚、与泰国之后,仅赢过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印度排名今年高居于全球第三,仅次于那斯达克、纽交所,甚至高于香港;主因是经济成长强劲,另外有一个超级大项目,现代集团印度子公司现代汽车上市,筹资金高达33亿美元。

台湾IPO的问题是规模偏小,这两年以生技为主,未来随着人工智慧(AI)产业大爆发,应该会有更多相关类股出现。但这些AI概念股要不然就是属于大集团子公司,要不然应会选择在美国上市,对台湾资本市场贡献不大。换言之,台湾需要新的上市成长来源。

这几年台湾新创公司鲜少出现独角兽,数量已落在东南亚国家如新加坡之后,少数具代表性新创公司如Gogoro又出现问题,总体来说新创上市仍有改进空间。重点是,台湾如果要振兴资本市场,一定要吸引台湾以外的新创公司来台上市。台湾证交所表示未来创新板不只扶持台湾新经济产业,也要让原本想到国外挂牌的新创公司愿意留在台湾,更希望吸引更多亚洲新创公司选择来台挂牌,目标要成为亚洲的那斯达克。

■应大胆吸引美国科技新创来上市,并恢复TDR

我们对于未来台湾资本市场有几点建议:

一、吸引美国科技新创公司来台上市。台湾的科技跟美国高度连动,特别是在AI与半导体领域,目前有越来越多美国新创在这些领域中崭露头角。台湾不要只看东南亚,更应该有勇气拥抱我们熟悉的美国AI及半导体产业。

二、恢复TDR(台湾存托凭证)。当年TDR市场曾经红极一时,后来因为不够规范消声匿迹。有很多美国科技企业,台湾投资者高度理解其基本面,不同于亚洲其他市场投资者,应鼓励其以TDR形式挂牌,特别是执行长出生台湾、热爱台湾的美国企业,如辉达、超微(AMD)、美超微等。

三、允许双挂牌制度。台湾目前承销制度仍限单一主上市地,如果在其他地区还有挂牌,则归类为第二上市地。但全球现已有不少双主挂牌例子,如汇丰银行就同时在香港与伦敦上市。未来台湾如果能够允许双挂牌,可避免逼迫企业必须在美台之间做选择的难题。

四、鼓励外国企业来台做法说会。台湾既然号称资金淹脚目,又想把钱留在台湾,理应必须开放更多外资企业来台湾募集资金。以往伦敦、爱丁堡、香港、纽约都是投资银行进行法说会主要地点,未来台湾应立志成为外资科技股募资重镇。台湾唯有把自己放在世界投资者的地图上,才能提高整体资本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