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纵深惊人内涵巨厚的南台大地艺术祭
事实上,各个子计划的策展人都已经长达三年的踏查,才能完成知识含量这么高、雄心这么大的艺术计划。总策展人龚卓军说,这个艺术季「以多重路径与身体行动推进河流的多重认知,借着人与非人、溪流与万物的新关系,重新发现镶嵌在社会政治文化中的流域空间,认识流域的当代特质,以「河川法人化」为长期目标,指向完整的流域生命环境,并依此作为倡议的定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这个艺术季绝对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运动。
对比今年卡塞尔文献展,主策展方来自印尼的「Ruangrupa」,他们汲取印尼传统农村生活中的「谷仓」概念,欲打造一场「去中心化」、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集体协作」(collective)展览。他们以「谷仓」(lumbung)作为策展主题,试图将整个文献展视为一个lumbung的模型,协调各个艺术集体共享资源互相奥援。
也因为这次展览是艺术家集体跟Ruangrupa一样,各组艺术家都有他自己深耕的聚焦,揭示河川的各个关照角度,其角度及深入度也是空前的!
如「水」计划透过行动(万物议会、故事采集、艺术创作,来思考与理解河川流域的本质与深度。这次的深度确实前所未有,例如水系的治理、河川砂石的意义,及拦砂坝造成下游沙量过少、出海海口的陆地逐步退缩,除了使用水之外,更要全面关照「流域共同体」的可能演变。
「影」计划称为潜行摄影计划,沈昭良率领几十个摄影师,一起合作在田调基础下,拍摄土地、人物、祭典、移民、原民的精神面貌,跟一般纪录摄影不同的是他要捕捉的是介于身体与土地中间的精神连结,非常精彩!
「农」计划,吴克威、蔡郁柔两人的水稻、菱角实际种植,琢磨出土地与务农的多层次关系。虽然只赚一万多块,但确实经历了台湾农业的生产问题,是青农的一场演练,并带出很多农业面对的问题。
「小」计划则是带领国小学生体验曾文溪生态,并以文字摄影描述编辑小事报,主持人洪淑青、龚义昭、郭嘉玲,真是孩子王,让下一代「参与」这个事件。
「土壤」计划陈冠彰主持,陈玮轩的拔渡窑、茶山烧,以及依照上下游土地建窑烧制陶器的计划非常醒目,有关泥土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土地问题,它是很多生活的依托。杨顺发的种稻计划「黄金母子山」把「水、土地、家族、记忆」融为一个创作,足以代表土地的意义!
「声」计划,林芳宜策画,运用声音采集陈昱荣、陈伯义的「地质纪念碑」对话,更以采集流域原住民母语念出的「一千个名字」剪辑成音档与「松鼠的尾巴:一千个名字之猎人带路」对话。声音是一个展览的重要元素,以往大家把它轻忽了,但这个展览细腻到把「听风的故事」放到了核心的地位。
此外,装置艺术中精彩绝伦:康雅筑的「海从山上滚下来」立体化了水与土石的关系;刘哲安的「你的鹿/我的路」巨大而肌理分明的竹编法,细腻而优雅,太厉害的艺术家!
辛绮的沈水流光,借由萤光线打造了如阿凡达的秘境,简直是惊艳中的惊艳!非要晚上去亲历才知道沈浸感的精彩!
安圣惠知名的圆形编织床围绕着生态池旁的大树,与风、鸟、光影、共构,疗愈满分,我们全团都爬上去体验!
而这些只是整个艺术计划的一些亮点,内容的厚度、思想的深度,还有更精彩的有待所有人去探索。整个展区有总爷艺文中心、渡拔展区与大隆田展区,外加一个渡槽桥(运水桥)。连结起溪流、嘉南平原的生命共同体。
令人难忘的,还有拔林工作站慈安宫前的渡拔之夜,花车、音乐、皮影戏、布袋戏、食物摊,香料红酒、烤乳猪、陈科廷的流域食谱与开放试菜、哝哝时间交换所,甚多艺术养分的展现,精神肉体都饱满到不行。应该算是艺术集体的总体表现!
回到总策展人的初衷,龚卓军引用布鲁诺拉图临界区的概念,这位哲学家曾主持了北美馆双年展(今年10月过世了)他提出传统以人为生命系统宰制者,及物质资源争夺(如疆域、领土、矿产)为轴心的世界构造,恶化了人类与各物种间共存的「临界区」(人消费资源的地球表面带:地表上下6公里),拉图提出临界区需要共同思考治理方式,也特别关注气候变迁,提出气候新秩序的概念。
在此处若以138公里的曾文溪,探讨它在自身临界区的发生,离开以人为轴心,重新回归河流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变迁,探索它跟附近生物种类、人类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或许将产生新的发展概念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永续新思维。
总之,曾文溪的一千个名字,因为曾文溪有很多小支流,以往原住民都各自命名各自管理,没有一条叫曾文溪的,这也隐含了过去溪流的管理模式是共治共议的,并非现在政府统一运用的单一思维。生态平衡真的不能再由人类对资源的单向宰制来达成,拦砂坝断了很多流域生物的生态链,造成海岸退缩及河川地效应等等,都有待用新思维去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