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董嫌年轻人薪水太低?」假新闻大战开打
▲国民党总统初选候选人郭台铭昨日母亲节的发言,遭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引发风波。(图/记者范纲仪摄)
●作者/灰狼
断章取义,算不算是假新闻?同一句话,拿掉前后文之后,同样一句话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释,你能拿他怎么样?
5月12日母亲节,一则报导在批踢踢实业坊炸开了锅!这篇报导的标题是这么写的:
看到这个标题,你的心里第一直觉是什么?
一、我的妈呀,郭台铭居然嫌台湾年轻人薪水太低,认为台湾经济要有希望,就必须再降低年轻人的薪水?
二、郭董认为台湾年轻人的薪水太低了,再这样低薪下去,台湾经济无望。
你的反应,是一,还是二?
相信二者都有人选择,若只看标题、不看前后文的话,可能很多人会把郭台铭想表达的意思误认为前者。
但遗憾的是,若有完整看完影片的话,你会发现郭台铭想表达的意思是后者:「因为台湾没有结构性的改变经济,导致台湾年轻人的薪水太低了,再这么低下去的话,台湾经济无望。」
事后,郭台铭自己粉丝团也再次澄清了一次,他的意思确实是后者。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于母亲节的脸书发文。(图/翻摄自Facebook/郭台铭)
「你的钱就这么多,还天天出国?」「你的头发就这么多,看清事实吧!」「若你的薪水还是这么多,就别肖想今年结婚了。」
若单拿「这么多」来解释,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论。
明明是同样一句话,去掉前后文,可以出现截然不同的意思。虽然后来记者改了标题,但是之前的「旧标题」已经流传开来,伤害也已经造成。换言之,一定有许多人到现在还以为,郭台铭是「公然嫌弃年轻人薪资太高」。
虽然这名记者明显不是故意制造误导,但是后续确实引来一些偏激的粉丝团、网友持续「刻意」扩大错误解释,就算当事人已经澄清也一样,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一次总统大选,我国政府卯足了全力打「假新闻」。但是,新闻真真假假,有时真新闻占了9分,错误新闻占了1分,究竟怎样的情况才是「应该开罚」假新闻呢?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应开罚假新闻定义方法」出炉。
这不禁让人质疑:
一、若连开罚准则都没有的时候,是否会出现「球员兼裁判」的情形发生?我(公家机关)主观认定是假新闻,应该开罚,才算假新闻。我说不算就不算。
二、选择性办案。都是假新闻,但是我只罚对我不利的案子。对政敌不利的消息呢?求之不得呢,当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时候,有没有公权力明着暗着相助,差距就很明显了。罚款事小,更可怕的是「政府当裁判来判断谁是假新闻」带来的误导效应:
「对A阵营不利的消息,都是真的(没开罚);对B阵营不利的消息,都是假的(有开罚)。所以A阵营比较烂,B阵营比较好。」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边,会反问:「难道我们要因噎废食吗?因为怕带来不公平,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或许,你也有相同的疑问。然而可别忘了,台湾是有司法体系的!今天一旦有任何人因为假新闻而受害,大可以走司法体系提告、求偿。一旦事情上了法院,两造双方都有机会替自己辩解,最后让法官来评断真假,可以说是现阶段最没争议的做法。
让政府来做裁判判断新闻真假、新闻适不适当、是否要开罚并且封杀,并且直接跳过法院这一关(你想申冤再自己想办法),是极权政府在做的事,也就是控制言论。
「媒体必须为党服务」,这句话是否觉得眼熟?这就是政府的黑手直接介入媒体的结果。
除了司法体系,难道政府就没有任何制衡「假新闻」的方式了吗?事实上,从这次郭董的事件来看,记者很快就修改了带来误导的标题,代表记者是有责任心的。
持续更新,确保资讯正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篇报导,记者有「署名」。
是的,有署名,就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无法全部推给媒体公司来承担。在消息的真实性验证方面,记者也会多费一份心力。
政府若真的想打击假新闻,该做的并不是「球员兼裁判」判断谁是假新闻,而是应该先从规定「媒体报导都要署名」,为自己的报导完全负责开始。署名了,才有新闻自由的大衣保护。
至于部分刻意危言耸听、明知真相仍持续造谣的粉丝团与网友,也不应该让公权力直接介入,伤害言论自由。若当事人在意,就让当事人直接提告吧!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