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大陆对赖清德克制?小心误判(邓峰)

赖清德赢得总统大选后,一些大陆网民义愤填膺,有人呼吁立即对台湾进行武统,不过大陆官方的反应相对克制,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图/本报系资料照)

赖清德赢得总统大选后,一些大陆网民义愤填膺。有人呼吁立即对台湾进行武统,有人认为台海局势今后将会风急浪高。不过,除了诺鲁与台湾断交是一个有力的警示之外,大陆总体而言对赖清德当选的反应相对克制,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犹记得2023年底,赖清德声称他当选则「两岸战争的风险最低」时,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强硬回应:「『台独』意味着战争。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不断推高台海形势紧张动荡,把台湾一步步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然而,当赖清德获胜后,大陆国台办发言人平静回应称:「这次台湾地区两项选举结果显示,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选举结果撼动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实,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阻挡不了祖国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

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差?为何大陆的反应与许多人预期中的惊涛骇浪有明显不同?

确信眼下能管控风险

第一个原因是大陆相信以目前形势来看,至少暂时能管控赖清德当选带来的潜在风险。赖清德的得票率只有4成,大幅低于上届蔡英文的得票率,仅略高于2000年陈水扁侥幸获胜的得票率。这说明台湾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在4年前支持蔡英文的人如今却不支持民进党和赖清德。在注重民意的选举民主政治体系下,只有4成得票率的赖清德面临民意代表性和认受性的天然不足,除非他上任后的支持率能在内外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大幅提升,不然他今后施政将持续面临认受性不足的拷问。

本次民进党未能赢得立法委员的选举,立法院出现三党不过半的局面,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这意味着赖清德不能像蔡英文那样完全执政,而有可能成为备受掣肘的「跛脚鸭」。民进党与民众党存在合作空间,但前提是赖清德要作出必要的让步。民进党内部本就有不同的派系,内部派系的相互制衡同样会约束赖清德的言行。

除此之外,在实力原则影响下的地缘政治秩序中,台湾的政治空间深受大陆和美国的左右。随着大陆的崛起,大陆和台湾的综合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两岸的经贸联系密切,大陆稳居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这意味着只要大陆经济持续发展,不论民进党和赖清德是否愿意,台湾将越来越难以抗拒大陆的影响。

美国虽一直把台湾作为牵制大陆的筹码,但台美关系终究取决于美国与大陆的关系是否稳定可控。台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小于已经建交45年的大陆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共同利益。今年又是美国大选年,防止台海局势失控,同样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这正是拜登(Joe Biden)以「不支持独立」来回应台湾大选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除非发生新变化,不然赖清德难以改变民主选举和台湾、大陆、美国的三角关系所共同框定的政治格局。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说的「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大约便是此理。何况从当选到正式上任还有4个月时间,会涉及重要的人事安排与民众党的选择,所以大陆是可以对赖清德「听其言而观其行」。

大陆对台独严阵以待

第二个原因是大陆的施压与威慑主要针对台独,大陆同样不愿看到台海局势滑向「兵凶战危」,因为大陆既在意「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同胞之情,又有最重要的国家发展大局。大陆一直期待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因为和平最有利于台海两岸。

大陆最基础的目标是确保政权安全,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重建民众的信心,最重大目标是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复兴。这一切都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离不开邓小平时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事业。大陆的民族复兴目标当然离不开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更离不开作为国家主体的14亿大陆民众的福祉和两岸人民的整体利益。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非常时刻,大陆的理性选择依旧会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此逻辑观之,大陆对台的施压其实是为了威慑台独,是不想让两岸过早摊牌,是不愿陷入是否采取断然措施的两难境地,是为了通过阻止台独冒进冲动来保住和平发展机遇期。

去年底,大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认识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明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既清楚宣示大陆目前的工作重心所在,又间接说明只要外部环境、台海局势未到失控状态,大陆仍会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路线。

笔者早已写过,在大陆目前政治逻辑下,只要内外形势允许,大陆对台政策依旧会是两手抓:把台独作为底线来遏制,把统一作为目标来促进。在大陆看来,统一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反对台独则时刻要严阵以待。正因这样,如果台湾能积极寻求与大陆对话,能适度回应大陆的关切,让两岸关系趋向和平稳定,那么大陆是可以对两岸问题的解决多一些耐心。反之,如果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如果民进党罔顾现实屡屡刺痛大陆,一旦突破危险的临界点,后果不堪想像。

目前克制不代表不会待时而动

第三个原因是大陆处理重大问题时往往会评估内外环境,哪怕选择出手,都尽量待时而动,出其不意。无论是当年毛泽东处理中印边境冲突,还是邓小平应对中越冲突,大陆都展现出高度审慎、把握内外时机、一击必中的特点。在内外时机成熟之前,毛泽东、邓小平都会选择等待和观察,并努力去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大陆所采取的反制措施便给印度、越南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只要有一线希望,台海绝不应该重演当年中印、中越所发生的故事,两岸都应该为之努力,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现实主义逻辑下台湾不能过度刺激大陆,不能突破临界点。

大陆舆论场对台湾认知的变化,足以引起台湾社会的深思。在马英九时期,两岸走出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僵持、对抗阴影,达到1949年以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彼此之间的联系大幅增加,大陆舆论场流行「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的说法。然而,经过蔡英文任内两岸关系的持续恶化,台海两岸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相互刺激,大陆舆论场虽仍有很多人对台湾充满好感,但对台强硬的声音明显在上升。

2022年8月美国时任众议院议长裴洛西(Nancy Pelosi)访台时大陆舆论场的硝烟弥漫和本次赖清德当选后大陆舆论场一些人所鼓吹的武统,尽管都不符合目前大陆的理性选择和国家发展大局,但足以提醒台湾不能对大陆目前的克制反应产生误判,不能再去刺痛大陆,而是要寻求对话,尽快让两岸关系回归和平稳定状态。

人心都是肉长的,不断释放善意与不断被对抗逻辑裹挟,必然带来两种不同的结果。50多年前,大陆被高度封闭、狂热的极左政治困扰,美国被冷战意识形态下的反共逻辑困扰,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融化坚冰,为中美两国人民造福。

30多年前,大陆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与台湾联系很少,而台湾并未完全走出威权主义的阴影,但并不妨碍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自此之后,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惠及亿万民众。

今天两岸之间早已建立深度的经贸关系,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既然这样,只要有可能,两岸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约束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寻求和平。儒家先贤孟子说的「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对今天两岸富有启示意义,既考验着大陆,又考验着台湾社会。

(作者为香港01评论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