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亮/「议长中立化」注定自讨没趣

新任立法院长苏嘉全。(图/记者周宸亘摄)

文/郭正亮

国会开议,改革气氛高涨,但媒体焦点却放在「议长中立化」这个似是而非的虚假议题,早晚注定要自讨没趣。

为了凸显「议长中立化」,苏嘉全、蔡其昌当选立法院正副院长,随即辞去民进党党职,宣布未来不参加政党活动问题是,苏蔡两人的权力基础并未脱离民进党,正副院长选举仍需民进党力挺,苏是民进党不分区,蔡四年后仍需回台中参加民进党初选,权力来源既然还要依赖民进党,如何可能「中立化」?

毕竟,先进民主国家大多实事求是,并未吹捧所谓「议长中立化」,真正落实的国家只有英国。英国为了落实「议长中立化」,各党在议长选区采取礼让不提名,保障议长可以不依赖政党赢得连任,直到议长卸任为止。换句话说,只要做不到「权力来源中立化」,「议长中立化」最后必然产生变质或流于空谈。

美国为例,众议院议长仍是党内第一号人物多数党领袖则是党内第二号人物,并不认为「议长中立化」是国会运作关键。另以日本为例,1977年也曾有人有样学样,大力鼓吹「议长中立化」,问题是始终无法保证议长的权力来源中立化,议长选举仍需执政党辅选,议长转任内阁仍需执政党安排,议长争取连任仍需通过执政党初选,大选仍需和在野党竞争,搞到最后只好偃旗息鼓,「议长中立化」话题早已不再流行。

▲第九届立法院长苏嘉全、副院长蔡其昌宣誓就职。(图/记者季相儒摄)

事实上,即使台湾过去没有所谓「议长中立化」,王金平院长并未辞去党职或退出国民党活动,但王金平主持国会议事并未一面倒向国民党,始终以和为贵,希望安排更多朝野协商。换句话说,有没有「议长中立化」,并非议事能否公正的关键,更多取决于议长本人的民主素养和协调精神。以美国为例,尽管众议院议长仍是多数党的第一号人物,但很少传出议长主持议事不公,或议长故意偏袒多数党的霸凌作为。日本尽管难以落实「议长中立化」,但众议院议事也从未成为各党民主问政障碍

反观台湾,无缘无故把「议长中立化」上纲为国会改革的最大关键,反将使正副院长绑手绑脚,自我限缩与府院党团的必要接触,很可能导致情报不足和权力架空双重困境

以苏嘉全院长为例,1997年早已离开立法院,时隔18年重回立院,对国会议事和人脉的掌握,远不如连任23年立委的党团总召柯建铭。但在「议长中立化」的限制下,未来苏院长不但不能参加民进党中常会,也不能参加民进党立院党团会议,形同不能站到第一线了解国会实况个别立委需求。

如此「先天不良」,不如柯总召了解国会,加上「后天失调」,被迫退出各种政党活动,久而久之,苏院长对国会情报的掌握功力,以及对个别委员的运作能耐,恐怕会落后柯总召越来越远。

掌握即时讯息免费下载新闻云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郭正亮,前立法委员,目前为专栏作家。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