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搭桥东西方异文化

报社

扫描QR code 参与线上讨论

迪士尼动画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同时在两岸上映。这部由民间故事改编的电影可谓命途多舛,先受新冠疫情影响而延宕上映,在部分地区改以串流媒体荧幕播出,好不容易疫情稍缓在电影院上映,却遇上政治风波

先是主角刘亦菲去年在香港反《逃犯条例》抗争时公开发文挺港警,遭到一些人排斥,#Boycott Mulan(#抵制花木兰)的标签开始在海外社交媒体流传。香港、印度、台湾、泰国的奶茶联盟也持续在网路上呼吁抵制。该片片尾的鸣谢文中,迪士尼感谢了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和吐鲁番市公安局,电影制作设计师透露,他的团队大陆西北省分新疆及其周边地区拍摄了几个月。此举遭到了美国一些政治人物的质疑,结合新疆人权议题对大陆发难。

陆美角力大背景下,《花木兰》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美国一些媒体认为此片是迪士尼、好莱坞向大陆讨好之作,认为这个故事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神话,更有评论认为《花木兰》是好莱坞成为大陆宣传工厂的最新证明。

一部动画改编的真人版电影发酵了如此多的议题、承受了如此之重恐怕是迪士尼始料未及的。这部电影也成为泛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映射,照出了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政治偏见。

放下偏见来看这几个议题:电影片尾感谢当地政府在拍摄期间给予的便利和帮助,是人之常情,从一个侧面似乎还反映了新疆当地政府的开放。大陆外交部近日也明确表示,中方已同意安排欧盟及成员国驻华使节访问新疆,去了解真实的新疆。而主角关于港警的言论也是言论自由的一部分,可以得到理解。至于一些评论认为此片是美国电影业向大陆「磕头」,恐怕是低估了美国电影业的独立意识,也高估了大陆对美国电影业的影响力,背后折射的还是复杂的对抗心态。

抵制的效果可能还未完全显现,相关资料显示,截至13日,《花木兰》于全球17个市场共取得3760万美元票房成绩。未来票房走向如何,也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电影本身的制作水准、疫情市场、同期电影竞争等等。

抛开这些外部因素,最值得关注的是,为何《花木兰》这个古老的故事,在现代社会仍有市场,从动画版到真人版在全球各地都有人愿意去看。也许花木兰跳脱固有偏见、对自我的探寻才是故事深层次的吸引力所在。在这一层面,中美、东西方社会都有共识点。

在泛政治化的今天,从疫苗文艺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但优质的疫苗需要回归科学属性,优质的文艺作品也需要回归艺术属性。各国各地区人文之间的交流、连结,远远要比政治歧见重要和广泛。

东西方之间无论历史、政治有多大的区别,仍然有许多的共性:对梦想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对自我的发现等等。先后创办PayPal、特斯拉、Space X等传奇企业的矽谷创业家马斯克,他的母亲梅耶.马斯克(Maye Musk)最近出版传记《人生由我》(A Woman Makes A Plan),在大陆卖得很火。梅耶.马斯克的经历所传递的勇敢女性力量,契合了大陆当代女权意识的觉醒,读者感到了共鸣,在网路平台给出了9.5分的高分。四川美食博主李子柒,其所制作的美食视频和其中传递的亲情田园意境,在海外获得了大量的粉丝,YouTube粉丝量突破千万,许多海外网友对中华美食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心生向往。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东西方社会之间拥有更多的「同」而非「异」。

就电影而言,《花木兰》所呈现的中国味虽不够完美和道地,但它是东西方电影业合作、融合的产物。创作团队对华人文化、绘画、历史和战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这本身值得肯定和正面看待。

人类需要更多的交流与融合,不应该害怕接触如《花木兰》这样的异文化电影,而应发掘更多源于世界各地、具有共同特质和时代意义的素材,发展成为电影、小说、戏曲。疫情带来的封闭与泛政治化带来的对立之下,尤其需要文艺作品打开相互交流、理解的窗户,共觅更多打动人心的力量。台湾多元、底蕴厚实的文化,更应该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