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生陈情1年才开放来台 学者批:隐藏歧视
一名印尼华语生日前手绘插画,传达线上授课品质非常不理想,希望能赶紧回到台湾就学。(本报资料照)
教育部1日晚间宣布,即日起开放华语文奖学金生及优华语奖学金生等境外非学位生入境,约计1400人。不过获入境资格,陈情时间长达1年,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卢宸纬认为,本次防疫凸显我国境外生政策思维隐藏歧视,境外学子来台,被排在外交与商务等人之后。
卢宸纬近日以〈既鼓励又设限,虚无的华语生政策?〉一文投稿Yahoo论坛,文中提到,已获我国入学资格的华语生,多次递出请愿书、持续陈情近1年才获入境机会。「教育部一方面说要开发华语生新生源,另一方面却又不让既有的华语生源来台;错乱的华语生政策,让人不解。」
卢宸纬认为,综规此次防疫过程,凸显我国境外生政策思维中所隐含的「歧视」,来台就学的境外生返台顺序,是被排在外交公务、商务履约、其它经特别许可的境外人士(含移工)、参加国际会议及商展、度假打工、实习代训、寻职等境外人士之后
她并提到,当政府开始开放境外生返台后,却可发现是以「持居留证与否」、「疫情风险程度」、「来台学习领域」及「持有教育部奖学金与否」,依序将境外生群体逐步画分,进行差异对待。
卢宸纬提到,本次不断陈情的华语生群体,就在这些由政府订定的判准中,「一次次的被从境外生群体中切割出来,再一次次于所属的华语生群体中被切割画分,被政府仔细检查、审视是否具备允许来台的资格。这些歧视性的对待,是基于甚么样的考量?为何存在?」政府从未说明,令人不平。
卢宸纬更指出,根据境外生权益小组日前发布的新闻稿来看,这次华语生回台困境的过程反映诸多问题,像是华语生因此学习中断、台湾的房租得持续支付还有华语教师受波及被解聘等情况,都显示我国华语文教育产业,已出现危机。
卢宸纬认为,友善便利的生活环境的这项条件,是教育部在「全球华语文教育专案办公室」官方网站中,列为「为什么要来台湾学华语」的行销论点之一。然而,无论是友善或是便利,这些元素在于华语生政策中,却难以看见。「或许对政府来说,无法入境的华语生只是冷冰冰的数字,但对华语生来说,却是不断被延宕、耽搁,陷入高度不确定,不知该往何处的挫折人生。」
卢宸纬强调,这样的挫折经验,恐将造成「涟漪效应」,影响我国华语文教育及高等教育品牌,就算政府以「台美教育倡议」、「台湾优华语计划」来救援,也无济于事。
卢宸纬呼吁,政府应当摘掉歧视的有色眼镜,让世界看见我国保障境外生权益的具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