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满都 一颗"蒙尘"明珠
尼泊尔作为著名旅游胜地,北部山区尤其珠峰大本营、木斯塘环线人迹罕至,空气质量极好;博卡拉有著名的费瓦湖,奇特旺坐拥大片国家森林公园,都是改善空气质量的绿肺,空气之好毋庸置疑,但2018年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中,全球180个国家及地区的空气质量排名,尼泊尔倒数第一。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种说法是,尼泊尔是精神的净土,去尼泊尔寻找幸福的过程,就是等待一缕清风拂掉心灵的灰尘。而现实中,尼泊尔是最需要净化的地方,空气污染到了“让人大气不敢喘”的程度。其实尼泊尔的空气污染主要集中在首都加德满都及加德满都谷地,由于地形相对封闭,加之污染源很多,尘土、燃烧垃圾和烧木材以及其他植物秸秆做饭、取暖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超标排放的尾气,叠加在一起,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严重的加德满都。
记者有很多尼泊尔朋友都曾经在中国留过学,其中有位朋友说,加德满都空气太差了,我在加德满都时总是咳嗽,医生诊断是咽炎,后来到北京留学咽炎就好了。记者和许多国内的朋友,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也颇多担忧,但是与加德满都相比,北京的空气质量算好的。
记者在加德满都原来住的公寓是当地难得的高层建筑,俯瞰全城,满眼是三五层的低矮楼房和勉强能容一辆奥拓车通过的小道,几乎没有城市公园绿地,不多的空地也没有绿化,缺乏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调节空气湿度的绿肺,一刮风尘土飞扬。
不仅本地市民,稍微有点经验的游客,出门必备之物都是口罩。尼泊尔媒体给加德满都起外号叫“灰满都”或“口罩满都”。行走在加德满都街头,几乎人人都口罩遮面,有些穿着尼泊尔传统服饰的女子即使不戴口罩,也选择用纱巾捂住口鼻。
在加德满都街头,每家店铺的店主每天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拂尘”或掸子清理商品上的尘土,不下雨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往街道上洒水以减少扬尘。即使是比较大的商场超市,商品也需要每天擦拭,不然逛一圈,手上必定黑乎乎的都是灰尘。
记者一家在加德满都生活多年,每次开车出门都是打开内换气,路过巴格玛蒂河没什么感觉。但有一次,记者的车送去维修,出门办事坐出租车,当时天气正热,出租车为了省油不开空调,而是开窗通风,途经巴格玛蒂河时记者差点没臭晕过去,仿佛置身千年垃圾填埋场。
垃圾直接烧掉
尼泊尔至今仍是亚洲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规模超过当前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的极限。作为首都,加德满都及加德满都谷地至今没有自来水,人工排污设施很少,污水处理厂发挥的作用不大。穿城而过的巴格玛蒂河就变成排污渠,河道两侧是私搭乱建的贫民窟,产生的垃圾和污水更加剧了河水的污染。
垃圾的处理就是每天傍晚各家各户自行燃烧垃圾或将垃圾清运至某处集中燃烧。在冬春季,市区和城市周边的贫民靠燃烧木材取暖,再加上谷地三面环山和不利于污染扩散的风向,使厚重的大气气溶胶及气态污染物聚集在谷地内经久不散。
出台系列环保举措
当地学生抗议加德满都空气污染,要求政府 出手治理。
此外,加德满都也没有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日常通勤只能依赖摩托车和汽车。而高企的车辆税使一般民众只买得起破旧的老爷车。尼泊尔加油站中的汽油是不分型号的,油品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加德满都街头经常能见到汽车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车型,冒着黑烟“突突突”驶过。汽车超标排放的尾气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为此,尼泊尔政府和加德满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举措。比如车辆年检时增加车辆尾气测试以及车龄20年以上的车辆强制淘汰;监测砖窑及其他工厂的环境污染指标;加强垃圾管理和减少垃圾燃烧;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数据并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等。
现在加德满都街头确实新立了不少显示空气质量指数的显示屏,但街头烧垃圾现象和冒着黑烟的老爷车却未见减少,很显然,政府的这些举措仍收效甚微。2016年起,政府将电动汽车税从40%降至10%,而燃油汽车的进口税仍为220%。因此,记者在加德满都街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除了“小牛”电动摩托车深耕尼泊尔市场已久,近期比亚迪也正在进军尼泊尔,记者在街头站了一会儿就看见几辆小牛电动摩托车和一辆比亚迪E6驶过。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