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生存 招生大车拚

私校面临困境,招生各出奇招,特色成为生存关键。(本报资料照片

私校面临困境,招生各出奇招,特色成为生存关键。(本报资料照片)

少子化导致许多学校为了生存下去,想尽方法招学生,并因此出现许多怪现象。首先因为两岸关系冰冻陆生人数大减,而必须转向新南向国家学生,却又让他们非法打工等,影响非常恶劣,甚至已经触法。有些学校刻意讨好学生,只要学生来就保证毕业,像是国立海洋大学、私立中州科大等学校的硕博士论文,都出现与专业无关的题目

陆生原本是私立大学的「大补帖」,例如大学部学位名额大多分给私立大学,而短期交换生更不用限制是大陆特准的8个省市,每来一个就是一学期10万元的贡献额(学费生活费);不过两岸关系冰冻之后,陆生来台名额减半又减半,今年因为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不少私校只好转向招收政策鼓励的新南向学生。但有学校私下说,新南向学生其实不好招,首先要因应不同文化环境和需求;其次语言也是大问题,学校要为了新南向学生配备可以英语授课的教师;另外有些新南向国家经济状况不佳,私校偷偷抱怨「刚开学就要缴的学费,拖到学期末才缴,简直招一个赔一个」。

更糟的是还有新南向学生涉及打黑工。2018年有康宁大学涉嫌透过人力仲介招收斯里兰卡学生、学生又非法打工,另外2019年苗栗育达科技大学涉嫌透过与仲介招揽菲律宾学生来台读硕士入境后却私下强迫订立非法打工契约,学生若泄漏工作内容要罚新台币50万元。

境外生难找,本地生问题也多。之前就有海洋大学航运管理学系硕士生,论文题目竟是「美甲消费者顾客忠诚度」;中州科技大学智慧自动化工程系工程技术硕士班学位论文,竟出现命理夜市社区志工满意度等题目。

即使是老牌私立大学也不见得有保障,像是淡江大学也要瘦身,把兰阳校区改成实验学校;另外玄奘大学还弄个银发会馆,努力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