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质脆弱区域之公路养护工作新思维

萧俊铭此次发生于基隆巨石崩落事故路段系属台2省道道路,为我国自关渡沿着基隆海岸地区所兴建的滨海公路系统之一,即为一般惯称的北部滨海公路范围,为台北往返宜兰间的重要交通走廊之一,而且系属于东北角海岸风景特定区,此一路段为东北角地区的重要观光路线,往来人车不可谓少,未造成人员严重伤亡,乃不幸中之大幸

而值得注意的是,台2省道约有支线道路七条,是我国省道道路中最多者,总计台2省道本段长度约169.52公里,若含各支线则长达278.57公里,共约165座桥梁、11座隧道等,加上沿线多属落石崩塌易发生区域,不论道路长度或是周围坡地地质而论,该道路之公路养护与抢修之人力负担与压力,相当沉重。

中央气象局统计资料,基隆市八月份整个月之累积雨量总和为487.9mm,而光是8月31日单日下午四点止的24小时累积雨量统计,就高达177mm,也就是单日事发时累积雨量,极短之时间内就骤降下了占全月份总雨量达36.28%的雨量。在此骤降雨的状况下,加上我国位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繁,山区地层或河流源头土层普遍松动,容易因风化侵蚀作用,以及大量骤降雨使雨水渗入破裂岩缝土缝中,造成地表土石大面积崩坍滑落。

季节性台风或多雨气候,伴随着极端气候趋势的来临,于某种程度上,虽然预报技术上已经可以预测,但是,天灾伤害的规模仍然不断出现与扩大,显然,公共工程的技术或规格以及人力与经费预算规模,在应付极端气候方面,仍然有所盲点,这是首要重新面对与检验的项目。再者,此次事故中,巨石是由距离道路甚远的高处向下坠落,超乎一般所认为的道路养护范围;所以,尔后在道路养护巡查内容与范围,应要因地制宜,针对诸多地质区不同的特质灾变征象,建立起完善的作业机制与工程对策,例如:落石消能设备、挡土墙拦石网栅等,抑或全面性积极性事前评估与清除崩落之虞石块或土层等等,这些工作内容与巡查、评估危害之范围等,借此次事例,应另有新的思考与对策。也希望能借由此次 处理灾变的经验以做为未来公路养护与安全工作的改进,否则,人民不但要持续面对既有之公路系统所潜在的灾变危机与伤害,甚至,在将来,争议性极高的苏花改路段,也势必面临同样的危机,岂能不慎乎!

●作者萧俊铭,新北市淡水区,大毕,助理。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大家的意见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