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窑业没落 地方盼振兴

竹市金山文化协会曾举办多次制陶活动,希望民众认识金山面窑业过往的风华。(吴庆杰提供/邱立雅竹市传真)

竹市金山面地区红土台地,日据时期发展出辉煌窑业产业,但1970年代塑胶玻璃制品开始流行,重挫传统窑业,5家窑厂陆续结束营业。当初寻常百姓生活用品,如今成藏家收购珍品新竹市金山面文化协会提出文化复兴计划设计系列课程结合在地校园居民,盼重现风光一时的金山面窑业文化地方产业。

金山面地区因本地红黄土与邻近下员山黏土,十分有利于制陶,新竹市金山面文会协会理事长吴庆杰指出,从日据时代当地陆续成立了金炼成、林振兴、金胜兴建兴、等男等5家窑场,礼聘福州师傅制作瓮缸、盆、钵、茶壶烟窗管等等日常用品兴盛时期由承销商运至全新竹甚至全台各地贩售,大受新竹各大酱油厂、豆油厂青睐。

亮丽釉色 成抢购风潮

吴庆杰解释,当时的陶器制品的釉彩丰富,釉药掺杂玻璃粉氧化锰、四氧化三铅等原料调配,并使用天然瓦斯变化火力,特殊的釉药在不同温度中产生窑变,使得釉色更为亮丽,配合金炼成与林振兴印记商标品牌的出现,造成抢购风潮。

骨董商炒作 一瓮难求

但1970年代塑胶、玻璃以及不锈钢制品流行,又敌不过八卦窑自动生产设备,种种不利因素冲击窑产业,金山面窑业终于画下句点。吴庆杰指出,曾有窑业第二代想重振雄风,无奈现实环境变化,皆未能成功,他也曾邀窑业老板复出,仍以失败告终。

在停窑20年后,这些陶制品原本只是不起眼的生活器皿,由于别具地方特色,居然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加上骨董商的炒作,如今一瓮难求。吴庆杰表示,原本贱价出售,如今已被炒作到10万起跳,八、九成都被买走当作工艺品收藏,让人始料未及。

目前金山面已看不到过往的窑业风华,吴庆杰希望能复兴过往窑业文化,透过社区营造展跑遍全台,邀请第二代师傅示范拉坯,跟收藏家借物办展,更在旧址为林振兴窑的世界高中合作推广陶艺,希望能复刻过往找回风气与认同,但受限现实条件,吴庆杰认为还有种种困难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