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走进生活 女师杨琇文发扬漆线雕技艺

神像身上漆线雕鲜少有人注意,线条细腻,能赋予神像华丽气势外观。(袁庭尧摄)

漆线雕」几乎是男性师傅天下,杨琇文投入业界闯荡34年,创作之余不忘系统化教学传承技艺。(袁庭尧摄)

神明身上的「漆线雕」一但完工就被佛俱店接手上色加工,接着就被信徒请回家,一般人难以见到成品老师傅更是有不外传该技艺的传统思维。(袁庭尧摄)

「漆线雕」创作需细腻的手法,更考验眼力。为了便利创作,师傅们通常会在漆土团中加色、方便辨识线条纹理。(袁庭尧摄)

杨琇文将「漆线雕」应用在生漆涂制的木盘上,进行复合媒材创作。(袁庭尧摄)

杨琇文「漆线雕」复合媒材新作品龙王。(袁庭尧摄)

「漆线雕」结合陶器的创作。(袁庭尧摄)

「漆线雕」结合陶器的创作。(袁庭尧摄)

贴上金箔的漆线雕作品,展现金碧辉煌的气势。(袁庭尧摄)

贴上金箔的漆线雕作品,展现金碧辉煌的气势。(袁庭尧摄)

「漆线雕」是鲜少人知传统工艺,用于佛像外观雕饰,该产业几乎是男性师傅的天下。年轻时学商的杨琇文,以女辈之姿投入业界闯荡34年,历经生死劫后发愿传承,不但透过硕士论文保存技术,更打破业界「不外传」的传统,开枝散叶传承精美的手工艺。

神像历经粗胚、修胚、开脸、凿花、漆线、粉线等程序才算完工,被请回供奉后,信徒多半会替其穿上「神明衣」,用以还愿、祝寿或祈求平安。也因此,鲜少人仔细看过神明身上原有的龙身波浪纹、及服饰的雕饰痕迹

漆线雕源自明代,台湾早期称作「牵线仔」(台语),不但能妆佛,更能应用于陶器、瓷盘的装饰,若贴上金箔更能展现金碧辉煌的气势。创作者天然漆、矿物粉等物调合后,反复手工捶打形成可塑性高的「漆土团」,再搓成细线,以缠、绕、堆、叠、塑、结等技法,塑造如浮雕立体线条,相当考验眼力及手艺

杨琇文师承屏东布袋戏大师林边师」陈忠荣,奠定基础,专心投入佛像制作。为了参透老师傅不外传的技法,她甚至四处到寺庙观摩,或借着神明遶境出巡时、近身观察。

10年前杨琇文生了一场大病感念漆线雕若再不系统化授课传承,必定凋零,杨琇文开始积极办展,推广漆线雕技艺。也透过研究所课程,系统化的整理技法,透过论文将技艺具体留存。她更开班授课,寻找有心或有缘的学生,大方分享技法。

对于漆线雕产业的发展愈趋简化,杨琇文仍坚持初衷,认为龙要有完整的体态火焰要有跃动的气势,鱼更要活灵活现。她更认为「艺术应该要融入生活」,不但积极进修陶艺,崇尚职人精神的她甚至远赴日本学沈金、莳绘,不断产出复合材质新作品,赋予漆线雕新生命。

杨琇文「传艺雕龙点睛」创作展目前正在高市社教馆免费展出,展期至25日。「妆活 - 漆线雕」实作课程9月5日将在凤山社区大学开课,欢迎民众报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