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湾@青年-诱人的三点

编按:两岸交流日渐频繁,有不少学生对岸实习、学习或游学体验在地生活形塑新鲜立体的对岸印象。即日起本版开辟专栏,欢迎两岸青年及学生投稿

我们都会认同文字的积极作用,知道通过文字的内容可以传播知识与文化,不过在台湾,我体会更多的是文字在以某种形式传承文化。

在台湾见到铺天盖地的繁体字,时常会让我有回到旧中国错觉。看到身边同学写出一个个稠密的繁体字,我甚至调侃他们一个字写要那么多笔画是多么浪费体力墨水事情,但是我又从这些繁体字的背后看到了一种对传统的执着坚持。

不能说繁体字与简体字谁优劣,因为两种字体表明了两种价值取向,一个重便利,一个重传统。但是,当汉字简化后的社会,「亲」不见,「爱」无心,「导」无道,「开」「关」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可「魔」仍是魔,「匪」还是匪。我深深地意识到简体字阉割的远不止传统文化。

文字以表达形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表现在私章姓名上。到台湾的第三天,我们新生去体检,在医院里见到医生人手一个私章,每一个流程当值医生就会在体检表上盖上自己的章。这是第一次见到私章被广泛应用,心中纯正的中国东西在这里传扬,我很激动。私章的使用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印记,我一直很欣赏。只是这种非物质遗产大陆渐已难寻了,那里的人们都在忙着积累物质财富,对非物质的东西已经放任了。

另外一点,人物姓名。台湾人的姓名相对儒雅,有文化味,在民间也呈泛滥之势。随便列举一些我身边同学的名字,姓就姑且省略:俊智、福汉维辰昌民光舜修安宗泰敬宏等。而我们大陆这代人里,韩寒杨阳刘洋关鑫刘小锋李小明、孙平平、韩梅梅,这种形式的名字四处可见,而且这种命名手法俗气水平之拙劣的情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大陆人的名字越来越缺乏养分,丧失文化性

大陆与台湾在这三点上,是文化差距缩影。也难怪大陆的天空里时常飘荡着「纯粹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言论